日前,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山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率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部与省政府战略合作备忘录、合建山西大学,省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中北大学,实施“双一流”种子学科培育工程,推动“双一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OLD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0/2fbfab39764b0jpg /></p><p> <b>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b></p><p>  (一)持续引深高等教育调整优化</p><p>  深入实施“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我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布局紧密对接、相互促进。建设中部城市群高等教育创新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构建晋南、晋北、晋东南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先行区。全面完成独立学院转设,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理工科高校。支持增设学前教育、医学、工科类等急需紧缺或填补空白的本科高校。健全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高校增设新兴专业、应用型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施学科分类建设,巩固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扶持冷门学科、强化应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填补空白学科、撤销低质错位学科。适度扩大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积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p><p>  (二)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发展</p><p>  加大高等教育统筹发展力度,完善分类发展体系,推动高校办学定位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优势资源更加集聚、创新生态更加优化、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率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部与省政府战略合作备忘录、合建山西大学,省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中北大学,实施“双一流”种子学科培育工程,推动“双一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着力构建支撑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支持其他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提升基础能力,加快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争成为在全国或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应用型大学;推进未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p><p style= OLD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0/8db3b00723f31b9jpg /></p><p>  (三)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p><p>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重点建设山西大学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组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师范、精品共享课程、教师教育发展等建设联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推动研究生教育扩容提质,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鼓励高校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加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大力加强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力度。</p><p>  (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p><p>  成立山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推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我省设立子联盟,统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统筹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校内创新创业平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孵化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财税金融政策扶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p><p>  (五)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p><p>  深入推进“1331工程”提质增效,支持有条件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培育科技力量,培优创新生态。以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联合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围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以国家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联合其他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集成化、工程化、产业化的重大技术研发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支持极端光学、煤与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等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加大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力度,开展联合攻关。重点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创新力量,联合共建30个左右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支持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教育部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地方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原创性、特色性项目研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化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持续优化学术生态。</p><p style= OLD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0/5fc739c1642c933jpg /></p><p>  《山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图解如下——</p><p style= OLD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0/126e2b3f163a381jpg /></p>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