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双减”是参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代表委员们聚焦“教师负担、课后服务、减负增效”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朱永新:双减背景下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双减’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关保障不到位,教师负担...
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双减”是参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代表委员们聚焦“教师负担、课后服务、减负增效”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朱永新: 双减背景下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双减’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关保障不到位,教师负担加重,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双减”背景下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朱永新建议:
一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
二是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戴立益: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增加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积极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戴立益介绍,根据调查,“双减”给教师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高达91.54%的教师认为,学校落实“双减”,增加了教师负担。不仅如此,调查还显示,“双减”后学校各项评比检查有增无减。各类评比检查最终都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负担,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大影响。
为此,戴立益提出三条建议:
1.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教师编制。
2.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减轻教师额外负担。
3.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马恒燕:应加大教师激励政策
2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但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均有增加,也出现了新的矛盾,教师激励政策应适时而出。
马恒燕建议各地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财政部门应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师的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每个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
同时,马恒燕还建议教育部门协同人事部门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让教师付出有所回报。
民建中央:建立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调配平台
民建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促进“双减”改革深入推进的提案”中指出,“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据教育部近期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73%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97%的家长反映对学校新学期的减负提质工作满意。但仍存在一些情况和问题:一是唯分数唯升学观念仍然存在;二是课后服务的系统性谋划不够、整体性推进不足;三是教师课后负担加重但经费保障不足,影响教师积极性。
为此,建议:
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观念转变。
二是立足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谋划开展课后服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三是建立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调配平台,形成区域内统一的高质量体系化的课后服务供给。
四是核算课后服务成本,通过财政拨款、家长缴纳、社会捐助等方式做好经费保障。
民进中央:“双减”下要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
民进中央在“关于‘双减’背景下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并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提案”中指出,“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建议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并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一是盘活编内外教师资源,加强优质师资供给;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扩大课后服务供给;
三是合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
四是综合运用经济和管理措施,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五是综合施策,精准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民盟中央:招募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等参与课后服务
民盟中央在“关于‘双减’政策下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案”中指出,“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确保“双减”政策实施行稳致远,“学什么”、“谁来教”、“如何管”等社会关切的问题亟需进一步破解。为此,民盟中央建议:
1.建立学校课后服务的准入制度和资源配送体系。根据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订立课后服务目录和服务准入标准,动态遴选服务项目,不断扩充课后服务资源库。在推进“双减”的同时,推动“双增”:即减作业,增加体育锻炼;减培训,增加社会实践,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能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2.加强课后服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多渠道拓展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构建“兼职教师库”,招募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高质量非学科类“白名单”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满足学生特长和兴趣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
3.健全课后服务评价制度,完善课后服务监管体系。建立以家长与学生满意度为主,第三方机构监测参与的评价机制,开发基于可感知指标的过程性评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