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潘自强,1936年出生,湖南益阳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在1963年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在保证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发展中,完成了多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