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办实事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围绕“双减”工作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会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介绍,目前,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 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 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
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围绕“双减”工作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
会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介绍,目前,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原标题:教育部: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