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

  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可见,人口正在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统计分析,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人口流入地,随着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这些人口流入城市都面临着学位紧张的问题。他认为,对于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要关注大量外地人口的公共资源需求。公共服务要均等化,要按照常住人口来配置。

  陆铭建议,在人口流出地,要加强转移支付。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人口流出对地方财政收入会有负面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推进地区间城乡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教育经费可携带”。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建议健全“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机制,同时适时调整中央分担比例,加大对外来人口较多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持力度。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教育要摆脱通过增加学位来应对区域间人口流动的单一思路,而是要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供给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让优质教育成为吸纳人才的“压舱石”“磁吸石”。

  在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中,都将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作为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区域教育协作不断探索与推进,教育改革主动回应、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几大城市群在教育协作领域都进行了相关探索。京津冀实施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促进京津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合育人机制构建。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拓展教育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率先探索,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的力度,搭建各级各类教育协作发展与创新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动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和信息要素的流动,以促进高等教育协作发展。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