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层面看,寒门学子逆袭的辛酸既印证了自强不息、靠拼搏改变命运的奋斗哲学,也折射了很多类似“逆袭者”的不容易,它的背后是一个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穷面貌的时代考题。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众多网友。据报道,论文作者黄国平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现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
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透过黄国平朴实无华的文字,人们“看到”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承受的少年丧亲之痛、经历的贫穷困顿之苦、背负的自尊心受挫之辱,不禁暗暗为之动容。所幸的是,一路过来,尽管吃尽了苦头,“记不清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但他最终挺了过来,完成了命运的逆袭。这样的结局,令人欣喜。
通常来讲,博士毕业论文致谢部分往往会表达对学校、师长、亲人的感谢。这篇《致谢》感谢的到底是什么?感谢的不是贫穷——贫穷本身不值得感谢,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活态度;感谢的不是苦难——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感谢的不是命运——命运本身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进取规律。
这让笔者联想到那位“感谢贫穷”的河北衡水女生王心仪。当年,王心仪被北大录取后,她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她在文章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感谢贫穷》也好,《致谢》也好,都是寒门学子历经磨难、一路走来的质朴心声,都寄托着战胜贫穷、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都在或明或暗中直击人的心灵,给人注入拼搏进取的力量。令人每每思之,不禁热泪盈眶。
从社会层面看,寒门学子逆袭的辛酸既印证了自强不息、靠拼搏改变命运的奋斗哲学,也折射了很多类似“逆袭者”的不容易,它的背后是一个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穷面貌的时代考题。从“大凉山格斗孤儿”的争议,到“工地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新闻,从考入北大“感谢贫穷”的刷屏,到一篇博士论文致谢引发的思考,人们对寒门学子悲苦经历的密切关注,除了对奋斗者的钦佩外,实则也寄托着进一步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制度层面让更多寒门学子摆脱贫困和苦难人生的热切期盼。让每一个人不论出身、不论地域,都有梦想、奋斗和人生出彩的机会,是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诚如斯言,一个人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靠奋斗改变命运。成功后再回望,你就会发现,拼搏奋斗改变命运的过程,实则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历练。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