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后疫情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培养更多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的专业人才,是当前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丰富教育资源,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场突入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全世界。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看来,疫情也是一次教育契机,小到日常口罩佩戴,大到直接参与疫情防控,每个人对国家安全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明认为,要帮助青少年建立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了解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从小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

  近年来,国家安全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工作持续推进。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构建完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于2020年出台,提出各学段具体的教育内容要求。

  “国家安全领域涉及面非常广泛,知识体系庞大,需要把知识点渗透到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汪明举例说,比如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涉及文化安全的内容,可以与语文、历史等课程相结合,通过身边鲜活的案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袁宏永表示,大中小学应该落实国家安全教育必修课要求,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特点,丰富教育资源,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打通既有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国家安全专业人才

  面对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全局观念、战略思维、政治意识、能力担当的国家安全人才、应急管理人才、社会治理人才和教育改革人才。

  汪明坦言,目前,针对国家安全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分散在各个学科内部,而且大多数并非本学科的主流方向,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国家安全学必须打通既有学科的壁垒,采取跨学科、跨学院的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还需要自然科学、工程学甚至情报学、保密学等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宽广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今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设置了“交叉学科”学科门类,“国家安全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下设的一级学科。

  4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进行“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同时承担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袁宏永认为,基于国家安全学本科专业就业的特殊性,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人才培养应以硕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建议实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本科阶段在不同专业学习安全领域相关知识,比如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到了硕博阶段再系统学习国家安全学。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科研攻关,更加关注非传统安全领域

  如今,国内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和阶段性胜利,但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

  汪明表示,后疫情时代,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科研攻关,在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重大国际局势变化、抗御重大自然灾害、防控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方面提供高校智慧。

  “是否还会出现类似疫情这般让全世界陷入停摆的安全风险,我们将做好哪些应对准备?”袁宏永认为,未来需要加强风险预判,充分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提高数据的获取能力、预警能力和灾害事故的推演能力,预测可能出现的综合安全风险,逐步建立综合处置力量。

  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拓展。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学者需要保持敏锐的眼光,在关注传统安全的同时,更加关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丰富服务国家安全的数据和产品。

  “加快科研攻关离不开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汪明表示,未来高校应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深度合作,围绕国家安全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课题攻关,打造国家安全高端智库,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落实落细,维护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安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