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十多年来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周末所用的时间是2005年的三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十多年来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周末所用的时间是2005年的三倍。面对学校教育尚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校外培训的存在和快速发展有其必然性,反映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以及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足。我国正处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

  完善监管评估制度,推进行业自律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旺盛,但是对校外培训中的教师素质、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不及学校教育。2018年以来,国家对中小学校外培训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各级主管部门以政策文件、专项治理等方式加强管理。但各地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千差万别,监管工作很难一步到位。在不少地方仍存在监管主体责任不明,日常监管困难,质量评估缺失等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并成立专门部门监督评估。同时,大力推进校外培训行业自律,建立并扶持校外培训行业协会;负责对校外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证、专业发展培训及等级评定工作。

  扶持和鼓励公益性培训服务

  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更高,需求更大,优质教育资源也更大程度地向发达地区、大城市聚集。这一特点与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获得上的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政府应致力于构筑公平的教育体系,抑制校外培训对教育公平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建议鼓励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体育场馆、青少年宫等各类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机构承办培训,在校外培训市场中发挥公益性、主导性作用,使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有条件接受各种兴趣类和学科类校外培训,缩小家庭背景因素带来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校园和家庭。 教育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有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资助、组织大学和研究机构根据学生兴趣、学业水平和需求,开发多样化辅导教育项目,大力开发各种学习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借助在线教育技术突破地域、阶层限制,提供公益性校外培训服务。学校和家庭也要充分利用好在线教育的优势。

  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减少盲目跟风培训

  研究发现,家长希望孩子放学后参加课外培训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孩子放学后有人照料。中小学生放学后的看护断层是一部分家庭产生校外培训需求的原动力。因此,应鼓励学校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改变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广泛组织志愿者团体向社区内的学生及家庭提供有关学业的、艺术的和文化的多种活动机会。还应积极依托社区,发挥社区教育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少年儿童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拓展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校外教育相互补充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质量虽然满意度高于校外培训,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对学校教育不够满意。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自然会不断催生校外教育的扩张。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降低公众对校外培训需求的前提。为此,政府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更要注重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增加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心。

  (作者: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