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教育焦虑的特殊时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进而如何驾驭这个既陌生又亲切的世界?如何建立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基础教育高质量治理制度体系?

  在这个充满教育焦虑的特殊时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进而如何驾驭这个既陌生又亲切的世界?如何建立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基础教育高质量治理制度体系?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的校长们对五育融合内涵及深意的思考或质疑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五育融合到底与五育并举有何区别和联系?也有人认为,五育本来就是融合的,再提五育有何新意?还有人认为,五育融合是不是五个育都要融合到一起?五育融合后每个育的独特性丢失了怎么办?等等。

  以上对五育融合诸多方面的思考,或是从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或是从“某育”要素分析,再或者是探讨融合机制,对推进五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大有裨益,笔者试图从语义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对五育融合的内涵及深意作进一步的诠释,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教育同仁们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从话语产生的背景来看,五育融合概念的提出源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重要思想,但五育融合又不同于五育并举。这是因为五育并举作为指导性政策方针表达话语,更多是从名词意义上的教育构成要素“是什么”和“为什么”层面来说的,其主旨是在指明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办学过程中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相互并列、并提和并重的急迫性和重要性。而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探索性学术话语表达,更多是从动词和实践方法“怎么做”层面上来讲的,其主旨就是探索如何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落实到中小学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如何通过学校、课堂、教师、家长及社区等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变革,走出“五育失衡”和“五唯顽疾”困境,进而探索建立一个充满自主发展活力的、能持续提升学校综合育人效能的学校治理生态体系。质言之,五育并举是重点纠正“智育”一育独大的方案,而五育融合则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追求适性育人、个性发展和五育之间的高效“融合效应”,体现了一种整体融通式思维。

  其次从话语要素生成和结构分析看,深刻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一方面不能把它看作一种静态的“完成时”,而是一种动态的“现在进行时”。从“五育失衡”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通”“五育共进”和“五育共美”,是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真实发展样态。另一方面,要找到一种中外互通的恰当表达方式。在汉语词典里“融合”有形态和精神两种基本含义,物理意义上指事物形态上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则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那么,中国语言文化视域下的五育融合是指不同受教育个体或群体在智慧、道德、身体、心理、精神等诸多方面的自由、和美发展和融为一体,即全人教育。

  再者从话语表达的价值分析看,五育融合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其实分别代表着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其中真、善、美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健和富则为手段价值,五育融合的本质是统合上述五大价值,成全人之美。在学校改进实践中,如果将全人之美“Integrate”这个核心词的价值进一步分解和拓展,将单词中的字母组成新的单词,聚焦学校融合育人的素养或结果,则分别为:In (Intelligent智慧的)+T(Truthful诚实的)+E(Efficient高效的)+G(Glad愉悦的)+R(Refined儒雅的)+At(在……地方)+E(Ecological生态的),上述单词分别对应“善美”的学生德育、“慧美”的特色课程、“乐美”的课堂教学、“雅美”的卓越教师、“畅美”的学校治理和“和美”的生态校园等“六美”实施策略。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五育融合之美并不是融合度越高越好,适宜的融合才是最好的。五育融合实践也并非面面俱到,为融合而融合,更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和“互育”共进和共美。比如中小学具体学科的融合、课堂的融合和技术的融合,都要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为前提。要学会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同时又要学会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重抓“一育”,突出一味。不然就会千篇一律,五育拼凑,各育落空。

  总之,五育融合的话语表达高度受限于人自身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未来仍需要我们和中小学校长们一起在融合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五育之分,是在理论思维中对教育育人功能的划分,而在教育实践中是自觉不自觉地融合实施的,世界上没有纯粹孤立的五育。之所以产生五育割裂,偏智、疏德、轻体、抑美、缺劳等问题,缘于学科建制的分科主义、教育宗旨的偏差和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再加上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催化。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一场深度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命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或“自我革命”。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