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编制问题?白莽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学龄人口迅速增加,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龄人口入学的需求,但也要看到中小学校严重缺编。

  增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

  “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且幼儿园未核编并占用中小学教师编制,导致不仅幼儿园教师无编,且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日前,安徽省人大代表、阜阳市红旗中学校长白莽带来了关于增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的建议。

  如何看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编制问题?白莽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学龄人口迅速增加,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龄人口入学的需求,但也要看到中小学校严重缺编。

  “在编制总额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教师编制配备与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积极优化编制使用结构。”白莽表示,由社会提供的工勤服务等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进一步压缩非教学人员数量,将宝贵的编制资源更多用于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白莽建议按照“定期周转、能增能减、动态调整”的要求,由省编办牵头,人社厅、财政厅和教育厅加强对教师编制周转池运行情况的评估。根据年度中小学学生数变化和周转池运行等情况,重新确定教师编制周转池的数量,在全省范围内或者市管辖的县(市)调剂使用,发挥教师编制周转池的更大使用效益。

  推动立法让家庭教育有章可循

  家庭教育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础,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但做好家庭教育仅靠家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对此,山东省人大代表、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校长白刚勋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立法”,让家长乃至全社会在实施推动家庭教育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白刚勋认为,家庭教育缺失或失当,将大概率导致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出现问题。在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忽视身体素质提高的家庭中,还可能导致孩子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近视率升高,体能持续下降,这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白刚勋表示,家庭教育要有明确的界定和可供遵循的方式方法,要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要与国家发展形势和需要相一致。但当前家长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实施家庭教育,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差别也很大,质量难以保障。白刚勋建议家庭教育亟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改进教育评价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今年天津市两会期间,天津市政协委员、南开中学校长刘浩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改进教育评价,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刘浩表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受传统评价体系顽瘴痼疾的影响,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比如,相关主管部门以行政检查替代专业评价,一般性监督检查多,专业性指导服务少,忽视了中小学的专业性、独特性。中小学校主体地位缺失、自主性弱。社会各方面标准不一、态度各异,目前以升学成绩评价学校仍是社会流行标准,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现象严重,部分家长一味追求分数等。

  因此刘浩建议,相关部门要精简规范各类评价检查,科学履行职责,优化评价机制,减少各类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进校园及相关考核评价活动。纠正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为中小学减轻负担。加大学校对于政府制定评价方案的参与度,拓宽学校对于社会评价的参与渠道。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营造支持评价制度改革、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良好氛围。

  出台细则帮助教师实施惩戒教育

  今年3月1日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了教师可实施惩戒的六类情形,严禁体罚、变相体罚、辱骂,不能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等。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实验中学校长仲尧明认为,惩戒和表扬激励都是教育手段,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学校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仲尧明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细则,开展教师培训,让教师敢于使用并正确把握适当的惩戒方式。“我们原来担心让学生长时间站立可能是一种体罚。现在就规定了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站一节课不算体罚,这样一来老师就能够正确把握惩戒的规则。”仲尧明说。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后疫情时代,中小学逐渐复学复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该如何开展、如何落实?这将成为关乎孩子成长发展、关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校长石鹏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石鹏说。

  石鹏表示,受疫情影响,广大学生经历了长期居家生活等,心理困扰增加不少。对此,石鹏建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双方重视,“家校共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安全的基本保障。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要同心共行,为孩子建立起更全面的保障体系,以便更好地避免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基础教育阶段优化科技教育

  在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问及“学生30岁时希望从事的工作”时,京沪苏粤仅有16.8%的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类事业,相比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原因之一就是从小科技教育不足,学生没有培养起科技兴趣。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鲍英菁等17位委员今年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在基础教育阶段优化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能力。

  “小学自然学科、初中科学等必修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教师,尤其缺少工程技术领域和跨学科师资,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鲍英菁说,做了多年教师,她发现兼职教师的科技相关知识有限,专业性无法保证。

  鲍英菁等委员建议,应该明确上海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培养目标,编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指导纲要。同时,可以按照人口密度增加公办校外教育机构数量,并对国家战略性科技发展的启蒙教育进行合理布局,比如 、计算机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他们同时建议,吸纳更高层次学历的人员担任科学科技类专职教师,鼓励中小学校与校外科技教育机构之间师资共享。

  把家乡美融入美育

  今年江苏省两会上,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带来了美育方面的建议。付梦印认为,美育伴随人成长的全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是创新能力的源泉。不过目前部分学校、教师甚至家长,对美育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我们片面地理解美育就是听一堂课,会唱一首歌,会欣赏一幅画等,其实这太表象了。美育的内核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认识美、发现美,最后创造美。”付梦印说。

  付梦印建议,要明确美育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将所在地域的经济、人文、科技底蕴融入学校的美育教学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