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学校教育作为铸魂工程,到底铸什么魂、树什么人?近日,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学校教育作为铸魂工程,到底铸什么魂、树什么人?近日,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它明确提出首先是把红色基因植入儿童青少年的心灵,保持革命本色,让革命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指南》是第一个对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的文件,不只是对课程教材建设,对整个立德树人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革命传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要聚焦
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重要精神标识,内涵十分丰富,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指南》主要参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有关研究成果,将革命传统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强调其覆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强调它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延展性,没有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截然分开。
具体地讲,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让儿童青少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自觉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二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增强“四个自信”。三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要教育学生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四是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教育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他们运用正确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弘扬革命斗争精神。要使学生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学习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六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是发扬艰苦奋斗传统。要引导学生弘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培育自强不息的吃苦精神,历练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把握上述七个方面的内容,要注意它所贯穿的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根主线。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革命斗争精神是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品德、英雄气概在文化、心理形态上的具体呈现。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最具号召力的伟大旗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奋斗的结果,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结果。七个方面旨在从不同侧面促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体会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强化爱党教育导向。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千头万绪,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夯实儿童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是它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工程主要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去实现、去落实。
二、革命传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高地,要攀登
说革命传统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高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革命传统本身崇高、伟大。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放在国际大视野中审视,还是在中国历史脉络中把握,都堪称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地。二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挑战性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当代儿童青少年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多元、理想碎片化程度不断加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所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攀登革命传统教育这块高地,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关注学段目标进阶,逐步提高要求。《指南》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提出相应教育要求,强调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初中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努力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培养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各学校革命传统教育要循序渐进,持久地下功夫。
二是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不断加深体验。具体教育活动必须直面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其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之中,与革命英雄、仁人志士进行心灵对话、交流,努力用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价值选择、情感世界、行为方式及思想方法,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热议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了解走向理解,走向认同、践行。
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是精神文明的宝藏,要挖掘
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指南》把革命传统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资源形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原始素材,具体包括重要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以及为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设立特定节日、仪式等;二是基于原始素材创作的作品,具体指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党人的人格光辉的文章和文学艺术创作,既包括革命英雄人物自己撰写或创作的作品,也包括其他人以重要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题材撰写或创作的作品。《指南》还对中小学各学科纳入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载体形式做了具体设计,明确提出“3+1+N”结构要求,即以统编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全面落实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内容。这既是关于革命传统教育在国家课程教材中的上位设计,也为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完善提供了具体指导,还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要求。
各学科教学要在充分利用有关资源、有效传承红色基因上下功夫。首先要强化目标导向,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找准各自的定位。如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要注重让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政治认同;语文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体认革命英雄的高尚品质;历史要注重使学生系统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历程,增强“四个自信”;艺术要注重用反映革命主题的艺术作品净化学生心灵,培养深厚的爱党、爱国、爱军情感。各学科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唱一个主旋律。其次,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必要的资源重组和加工。要根据特定教育目的需要,对文本资源和现实素材进行重组,强化内在关联,特别是促进课程教材文本与当地现实生活素材、原始素材之间的对接,不断改进呈现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性。天边的不如身边的,本土资源如果能利用好,可以获得单纯的文本材料无法收到的育人实效。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资源的运用和活化。资源再多如果缺乏学生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参与,它也只能是个摆设;同时好的资源应该是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生成,它不能仅仅是预设,或者静止不变。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历史学科教学,围绕体认革命英雄的豪情壮志这一主题,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革命英雄人物,分工查找有关资料,合作编写剧本;然后分配角色,每个学生设身处地理解所扮演的角色,合理想象当时的历史场景及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完善剧本,排练历史剧;最后各组进行历史剧交流,同学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点评,共同完善历史剧本和表演,分工撰写人物传记,定期以板报、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布。整个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体验、交流分享。如果只是把现成的资源塞进孩子的世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柳夕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