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压力增大。这种状况在中小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小胖墩”“小眼镜”的话题年年热,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也不断增多,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

  2020年12月底,北京丰台8岁滑冰女孩马子惠在短道速滑比赛的视频引爆全网。短短的一段比赛视频,为何引来如此之多的围观和鼓掌?其实,就是被她摔倒后立刻爬起来的坚忍折服;被她奋力追赶的勇气和毅力鼓舞;更被她成功逆袭所表现出的卓越而感动……

  这一切,都体现了体育的育人价值,更是把奥林匹克价值观和育人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马子惠是大家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我们想通过奥林匹克教育来培养的孩子。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压力增大。这种状况在中小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小胖墩”“小眼镜”的话题年年热,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也不断增多,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奥林匹克教育的参与主体多元、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天然载体。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走过了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引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奥林匹克主义,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同时,奥林匹克运动把对青年人的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引导青年人要追求卓越、团结友爱、彼此尊重。因此,无论是站在教育的视角看奥林匹克教育,还是从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分析奥林匹克教育,其本身就是帮助孩子们更好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奥林匹克运动名言广为流传。“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对这句话作了精辟的解释:“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在奥林匹克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不求人人成为运动精英,但求人人参与运动,紧紧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通过教师培训、体育课堂普及、优秀课例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和冰雪运动实践。

  以北京为例,《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和《关于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意见》印发后,全市中小学体育教研员和骨干体育教师参加奥林匹克培训。培训采取参观奥林匹克博物馆、听取奥运教育专家报告、一线教师奥运教育实践分享等方式,不断加深大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和认知,把握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文化精髓,并将其准确传达给学生。近5年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冰上、雪上运动技能提升班,累计培训中小学体育教师3000人次,有效补充了冰雪教师的数量。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主动渗透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冰雪运动教学;在不适合开展真冰真雪教学的季节,鼓励教师开展轮滑、旱地滑雪等项目,为冬季冰雪运动项目教学奠定基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奥林匹克教育造成了严重冲击。由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学生的体育锻炼受到了很大影响:居家锻炼场地狭小、体育器材缺乏、活动内容单一枯燥、锻炼时间不统一等,教育活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能面对面开展……这对以“集体参与”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学校体育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面对疫情,我们更应坚持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一起面对、一起克服、共渡难关。为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有的学校把线下联赛调整为“奥运文化网上嘉年华”,设置“联赛海报征集”“奥林匹克篮球文化衫设计比赛”和“我的篮球联赛征文”等板块,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设计和写作来畅想奥运;有的学校开展网上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掌握奥运知识,感受奥运文化,接受冬奥文化的熏陶。

  (作者:樊伟,系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李忠诚,系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