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建成教育强国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建议》精神,坚持科学理念,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办好教育,先要搞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确保党在教育工作方面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019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3.4%、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94%,初中、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2.6%、89.5%和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多样化推进。同时应看到,我国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亟待缩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提速,教育创新与服务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提升,迫切希望享有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终身化的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和“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的热切期盼,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着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增强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眼于我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出重点部署,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也应看到,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中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推进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推动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支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亟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一方面,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爱惜职业荣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他们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