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上了一半,培训机构“踪迹”难寻了;花2万元报早教班,机构破产只赔千元……针对培训机构“暴雷”“跑路”现象,有地方探索新的破解之策。

  “优惠力度大”是家长们选择支付大额预付费的原因之一,然而教育培训机构倒闭后,预付费的家长只会吃更大的亏。律师认为,因法律事实相对简单,家长若起诉,培训公司大多会败诉,但因为公司破产,消费者追回钱款较困难,这是现实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有地方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预付款资金监管,或许成为破解之策。

  近日,北京的王女士为孩子在某培训机构购买了乐器培训课程,该机构提供部分课时培训后,因经营不善无法继续提供课程培训。王女士将培训机构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签订的《课程销售协议》并退还剩余课时费2万元。此案经北京市海淀法院审理,判决支持了王女士的全部诉求。

  对于吃了培训机构预付费方式“暗亏”的家长们来说,这无疑给他们的追赔道路带来了一丝希望。

  追回剩余课时费难度大

  近两年,有多家教育机构破产倒闭,涉及多个领域,从留学机构到校外辅导机构再到早教机构,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很多家长原本是看重连锁品牌的知名度买个口碑,结果猝不及防买了个“伤心”。

  赵先生在一家全国连锁的知名教育机构给孩子报了线下一对一的课时辅导,“当时选择这个机构是因为它是全国连锁,知名度还行。”赵先生说。

  赵先生交了1.8万元学费,结果课时费用了不到8000元,培训机构就“踪迹”难寻,这让他很苦恼。“去年12月初的时候就联系不到相关的负责人了,销售给了一个家长维权群,但群已经加满了,我也没进去。”赵先生说。

  赵先生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有的机构虽然没有破产“消失”,但也无法做到给消费者全额退还剩余课时费。

  万先生去年给儿子报了个早教班,课程时间是一年,费用近两万元,因为疫情原因,店铺一直无法开业,去年七八月份,店家实在扛不住资金压力宣布破产。“店家答应赔偿,但没办法全额退还剩余课时费,就按比例给我们算了个数,大概退还给我1000多元,”万先生说,“损失了一半的课时费。”

  记者通过律师了解到,近年这类教育培训机构跑路,家长要求索赔的案件处于频发状态。

  “消费者和培训机构签订合同后,机构应该充分履行。如果培训机构没有履行,这种情况是构成违约的。家长可以提起两个诉求:一是要求培训机构继续履行合同,将该补的课补完;二是解除合同,对于合同已经履行的部分,不再追究,没有履行的,不再继续履行,要求培训机构退钱。”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石小峰律师说。

  “这类案件法律事实相对简单,基本培训机构都会败诉,但因为是正常经营的公司破产,消费者追回钱款较困难,这也是目前遇到的现实困境。”石小峰提到。

  重拳之下,预付费仍存隐患

  预付费方式风险大是共识,为什么大部分家长还是选择提前缴纳动辄几万元的课时费呢?“优惠力度大”是家长们选择支付大额预付费的初衷之一。“我给孩子报课的这家培训机构是充值越多返得越多,返的钱可以用在任何一科上。”王先生说。

  事实上,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倒闭背后,暴露的是预付费方式的弊端。对于企业来说,预付款本质是企业负债,却容易被看作企业资金。培训机构若出现招生人数减少、家长要求退费等现金流降低的情况,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则很可能成为企业逃不出的“魔咒”。

  对于消费者来说,报课时享受了优惠,然而一旦出现培训机构倒闭的情况,消费者往往需要承受无法获得应得数额赔偿的风险。

  实际上,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8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到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2020年4月,教育部也发布提醒,再次重申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遵守上述规定。2020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通知》。

  重拳之下,为何教育机构提前收取长时期培训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重在事中监管,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如果发现培训机构超期收费的现象,要及时予以处罚。”石小峰说。

  另外,有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需要尽快形成地方条例和实施细则,地方立法也应及时跟进,从法律层面做出更严格的规定。

  加强资金监管成破题之策

  据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教育培训机构消费投诉公示(11.21-12.20) 显示,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屡次上榜,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但有些机构的投诉解决率并不乐观。

  对此,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报名前,消费者要实地查看培训机构是否取得营业执照、教育部门或人力社保部门颁发的许可证等相关办学资质,教学老师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培训场所是否安全,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是否合理,可以进行课前试听。

  消费者如遇到培训班跑路现象,在双方协商无法解决时,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如果要走诉讼程序,需要留存好证据,主要有四样:合同、付款记录、上课记录、培训机构跑路的通知。”石小峰说。

  记者了解到,很多家长在追赔过程中发现,培训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发生了变更。“法定代表人是教育机构的代表,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并不影响这个教育机构对家长承担责任。”石小峰表示。

  2020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消委会举办“好人举手 共建消费中国式信任”活动,支持企业作出“合同期内无理由退费”“预付款接受银行监管”等承诺。消费者于课诚宝平台购买课程时,申请预付款监管服务,消费者支付的预付款即进入银行监管账户。当消费者确认上课后,费用才会转到企业账户,实现“一课一消”。

  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推出“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首批51家校外培训机构被纳入预付费监管平台,接受实时监管。培训机构纳入预付费监管平台后,学生家长交的每一笔课时费都能在平台中查到,培训机构如果出现资金异动,也有相应的预警机制。

  “现金流变少,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融资成本加大,最终消费者需要承担这一部分风险,但是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预付费资金监管可以让理赔变得简单。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石小峰说。

  有专家表示,教育机构可以交付保证金到相关部门,或是购买商业保险,如果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可以使用事先交付的保证金或是通过保险公司对消费者进行赔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