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超30万人,选派挂职干部800余人次,形成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七大类高校扶贫特色路径……这是2012年以来,教育部几十所直属高校发挥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的“成绩单”。

  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超30万人,选派挂职干部800余人次,形成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七大类高校扶贫特色路径……这是2012年以来,教育部几十所直属高校发挥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的“成绩单”。

  作为汇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众多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书写出了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

  他们当中,有人积极开展智力扶贫,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孩子们架起知识的“云梯”;有人积极开展科技扶贫,用特色科技帮扶项目,帮助地方产业做大做强;有人变身电商主播,不仅号召广大消费者“为贫困群众拼一单”,还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为当地提供电商培训、品牌包装和营销设计,深层次促进消费扶贫;有人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将人才培训工作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优质人才队伍……

  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广大高校师生在确保消除绝对贫困、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用热情、智慧与创新实践,把学问写在大地上,写在百姓的心坎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师生是奉献者。他们给贫困地区送去的,不仅是知识、技术、产业、人才,还有提高乡村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与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师生更是收获者。“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只是书斋里的创造,也需实践经验的凝结,广阔的乡村田野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最好的授业课堂和最宽广的成才舞台。一批又一批投身脱贫攻坚战场的高校师生在实践中聚焦生产实际问题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让学问走出书斋,让科学研究与实践结合,硕果累累。还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在广袤的基层大地汲取营养,收获成长,学以致用,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用实际行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青春、茁壮成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广大高校师生必将有更大的作为、更广阔的舞台,继续以奋斗之姿、创新之姿,当好生力军,跑好接力赛,将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做在贫困地区群众的心坎上。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