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安徽省潜山市有一个被称为“博士村”的逆水村,村子只有3500多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这个成绩堪称“奇迹”。
不容否认,整体上乡村教育发展仍不容乐观,在硬件设备、师资配备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在这种条件下,更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更需要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全力推动家校共育。正如逆水村不少人家的中堂上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唯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应该成为更多人的信念。
据媒体报道,安徽省潜山市有一个被称为“博士村”的逆水村,村子只有3500多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这个成绩堪称“奇迹”。近期,因为一条乡村“盛产”高学历人才的短视频极速传播,把逆水村推上“热搜”风口,乡村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有人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学校的生源不断外流,乡村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日益降低,乡村教育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但也有人认为,随着党和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高度关注,乡村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办学特色逐渐明朗,乡村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乡村学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乡村教育未来可期。事实上,这两种现象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都同时发生着。可喜的是,逆水村为其他地方提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样本。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逆水村发展的事实,更应该探寻逆水村发展背后的规律,进而推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出现更多的“逆水村”。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揭露了贫困地区的孩子成绩往往不好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家长们对孩子取得成绩的期望不高,教师会忽视成绩落后的孩子,这种行为会产生一个本来不存在的“贫穷陷阱”。这意味乡村学生之所以成绩不好,根源往往不在学生们没有雄心壮志,而主要在于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重视不够。因此,打造更多乡村教育的“逆水”样本,需要学校、教师及家庭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
乡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师资。历史上,我国乡村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省于己,启发于人,为乡村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同村人的尊重,获得了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教师日渐丧失了其在公共生活中的知识分子身份,社会地位大不如前。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乡村、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乡村教师成为受追捧的职业。
同时,乡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日益完善的乡村环境。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在公共设施、服务保障、学校条件等方面往往滞后于城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从而提升乡村教育的吸引力。
乡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更离不开“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精神。不容否认,整体上乡村教育发展仍不容乐观,在硬件设备、师资配备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在这种条件下,更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更需要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全力推动家校共育。正如逆水村不少人家的中堂上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唯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应该成为更多人的信念。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乡村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径,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需要回归到教育最根本的规律。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在此基础上,将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教育规律相融合,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学生,那么将会出现更多的“逆水村”,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