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其根要立其本。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人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并不一致,但也做出优异成绩,相反所学与所用相一致的也可能成绩平平。

  我们的一项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生活满意度随着年级升高越来越低,积极情感体验如高兴、兴趣、满足、自豪、爱等也是随着年级升高在下降,而消极情感体验,如痛苦、枯燥、绝望、放弃等的比例却是随年级升高在上升。

  毋庸置疑,我国的基础教育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质量提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参加了4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三次取得第一。应该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质量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太功利太短视,越陷越深,越深越陷。

  伴随中小学生的苦和累,不仅是好成绩,高分数,还有不良心理体验。PISA测试结果还发现,参加科学素养测试的美国学生将来愿意从事与科学研究相关工作的比例,约为38%(美国学生科学素养2018年排第18位),OECD国家平均约为24%,中国学生约为16.8%。我们的学生在测试中拿下成绩第一,但未来却不愿意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无独有偶,在国内举办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也出现同类现象,在询问获奖的同学将来上大学是否选择获奖学科为专业时,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否”。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我们真要好好考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到底是什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那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如何界定?我以为,应围绕“基础”二字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办教育不能太短视太功利,特别是基础教育,应该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基础教育阶段不是收获的阶段,而应养其根,伺其实。

  养其根要定其向,明确人生价值和追求。一项关于哈佛商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有长远而清晰奋斗目标的学生,多年后他们大多成了社会精英、行业领袖、政界要人;有短期清晰的奋斗目标的学生,多年后他们大多成为社会的中坚阶层、律师或教授;目标不甚清晰者,多年后,他们多数是普通的职员;没有任何目标,多年后,他们多数成为临时打工者,少数靠社会救济生活。教育要做有高度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养其根要蓄其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一项关于诺贝尔奖得主成长研究发现,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有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表现出高度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教育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尊重学生个性,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好奇心。

  养其根要立其本。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人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并不一致,但也做出优异成绩,相反所学与所用相一致的也可能成绩平平。指出这一现象并不是要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要思考学校教育结束后到底在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为这一问题给出了初步答案,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就是能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育要做有长度的教育,着眼于一辈子管用,着力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作者:系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