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帮扶常态化。目前,基础教育类公共服务产品已基本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阶段要巩固深化基础教育扶贫成果,推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从“有保障”向“有质量”升级,更好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思想帮扶常态化。目前,基础教育类公共服务产品已基本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但是,教育扶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仍较突出。基础教育扶贫应强化思想帮扶,对症下药、综合施策。首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儿童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强化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多运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引导,推动乡村青年致富能手、共同富裕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乡村新生力量参与“扶志”教育。其次要加强情感关怀。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有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冷漠、内向、孤独、不愿与人交流等心理问题。教育扶贫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因素。再其次要注重从个体向家庭延伸。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方式,鼓励贫困家庭对学生进行教育持续投入,引导他们尊重学校教育安排,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并注意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

  培养帮扶精准化。要强化对辍学失学的精准干预。贫困地区是基础教育阶段辍学高发地区,既有物质层面造成的因贫辍学、因交通偏远而辍学,又有个体层面因学业困难而辍学、缺乏集体融入感而辍学,还有因贫困家庭婚育、抚养、劳动观念落后而导致的辍学失学。应精准掌握失学、辍学、不学等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减贫成效,选择较优的教育帮扶措施。要强化技能培养。围绕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等,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教育,增强贫困学子的专业技能。要关注持续培养、跟踪培养。教育扶贫政策要实现“持续滴灌”,既关注眼下学业,又关注未来就业,避免出现有学无业、因学致贫现象。

  师资力量均衡化。应聚焦“公平而有质量”这个教育基本价值目标,抓住师资这个核心,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两极化问题,保障贫困地区、贫困学子的教育公平。首先,要推动区域内城乡教学资源均衡配置。建立省级统筹规划、统一选拔、严格标准、精准招考、优中选优的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市县范围内城乡中小学师资力量的统筹配置。通过实施“银龄讲学计划”、设立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等,推动骨干教师扎根贫困地区。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同时,加强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加强“全科教师”、“三字一话”教师培养。最后要保障贫困艰苦地区教师的待遇。

  教学模式信息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网上教育为主要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也暴露出贫困地区在教学基础设备、网络通信保障、课堂场景维护等方面明显跟不上等问题,这些短板应尽快补齐。发展在线教育,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优质学校与贫困学校联网教学,通过在线直播、名师课堂、名校课堂等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同步共享。发展在线教育,离不开教学质量评估及反馈。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在线教育课程标准,规范在线教育,加强指导和跟踪反馈,避免家庭贫困学生对优质网上教育资源“水土不服”。

  教育帮扶多元化。基础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一方面,要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整合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农林水利、人口就业、基层治理等各方资源力量,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教育扶贫在对象选取、项目开展、资源分配、过程监督、成效评估等方面更加精准。另一方面,要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完善以支教、结对帮扶、长期资助、定期慰问等多形式、多内容、持续性的教育帮扶体系,让贫困地区儿童在课下校外获得更多关心关爱。着力补齐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交通、住宿、通信等方面的短板,让支教老师、社会志愿者来得了、住得下。此外,还要推动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基础教育扶贫工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