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创新”成为贯穿各个维度的关键词,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吹响了冲锋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创新”成为贯穿各个维度的关键词,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吹响了冲锋号。高校要坚持与区域崛起同休共戚、与国家兴盛同频共振、与世界进步同向共行,努力扩大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加快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不断缩短从“0到1”“1到N”“N到100”的突破进程,着力以卓越的全面创新贯穿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

  一要始终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需要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变革的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将“双一流”建设与推动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统筹整合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资源,不断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二要始终将持续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作为稳步推进高质量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纵观国外一流大学,高校和科研院所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是助推科技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础,但成果转化效率低一直是困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主要问题,究其根本,可供转化的高质量成果缺乏是阻碍高质量转化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应用推广呈现融合式、全链条迭代进阶之势的大背景下,更应从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出发,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

  三要始终将布局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基地作为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重要基础平台。新发展阶段,科研组织形式正在向任务主导、协同开发转变,未来的技术攻关将是在开放协同条件下的整体创新要素供给,包括知识、技术、制度、平台、人才、政策等,形成多技术并用、多线程并进的态势。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基地在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创新链需求布局,有效整合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创新资源,特别是发挥专业学位改革、学科会聚、交叉研究、科教协同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各类重大平台的全面联通,主动承担创新策源地的使命。

  四要始终将推进校企融合创新作为推进大学与社会双向赋能的重要举措。《建议》指出,要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市场化竞争,企业对创新需求已达成共识,但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研发能力弱、技术积累不足等原因,难以实现从传统生产制造向创新科技制造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水平研发和成熟技术支撑。实践表明,通过与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央企、国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瞄准学科前沿、解决产业痛点,更有利于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推动自身的学科建设。

  五要始终将构建多级人才圈层组成人力资源体系作为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热情的重要支撑。成果的高质量转化需要研发人员、工程人员、推广人员、管理人员的多方互动,项目落地后也需要各方人员的持续跟踪。从目前高校转化工作来看,校内缺乏一支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工程人员和中介人员尚未形成合力。要推动人力资源的多元化开发,促进校内外人力资源贯通,构建由核心层、紧密层、合作层等三层结构组成的核心卓越、辐射强大、发展畅通、富有生机的人力资源体系。其中核心层由校内的管理队伍和科研教师组成;紧密层由直接服务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人员组成,包括工程技术等新型研发机构人员、技术转移中心的聘用人员等;合作层由非全时、灵活性强、相对松散、不同服务方式的人力资源组成。

  (作者系浙江大学副校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