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高校教材建设坚持价值引领、坚守质量为本、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监督保障,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发展需要,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持续推进教材建设提高质量、创新发展。

  “十三五”时期,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高校教材建设坚持价值引领、坚守质量为本、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监督保障,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发展需要,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持续推进教材建设提高质量、创新发展。概括起来,高校教材建设在此期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材数量持续增长,类型更加丰富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式出版的、版权页标注“教材”字样的高校新增教材数量达4.3万余种。除此之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教学参考书、教辅用书以及未标识为教材但实际作为教材使用的出版物。总的来看,高校教材建设有两方面特征:一是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理论课教材涵盖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还有为数不少的实验实践教材、实习实训教材,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材。二是类型多样、适用性提升。各地各高校持续强化教材建设顶层设计,以适应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需求。继续实施规划教材精品战略,优秀教材、精品教材、规划教材示范引领,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为驱动,以适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需求为核心,注重增强教材类型的多样性、适用性,适应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优质教材层出不穷。

  二、价值导向全面树立,育人功能持续增强

  强化教材育人功能,把教材作为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助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推进教材内容及表现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材编审选用全过程,努力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立足中国实践,反映国情民情。大批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特色的教材不断涌现,特别是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快速发展。三是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需求。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陆续部署反映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相关教材及资源的研发、建设,服务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抢抓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新形态教材创新发展

  抢抓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推出了一大批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联网、 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配套移动软件等表现丰富的多介质教材。新形态教材打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添加可视性强的动态图例,补充更新实践案例,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内容,增强了教材表现力和吸引力,强化了育人功能。不仅在解决传统教材更新不及时的老大难问题上取得成效,而且有效服务于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中,这些新形态的优质教材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

  四、融入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有效保障培养质量

  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全面推进,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与改革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是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本科高校的1049门专业基础课和3676门专业核心课,制定了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建设与选用规范,鼓励高校选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优秀教材。二是将教材编写与选用纳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自2019年起,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遴选,把优秀教材建设作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硬指标”,形成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引领“一流教材”建设,“一流教材”建设支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良性发展局面。三是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质量监管系统。陆续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考察范围,强化质量跟踪与监管。

  下一步,教育部将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经验,深入推进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深化高等学校教材与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改革,加快构建支撑世界一流、中国特色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教材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