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教育部日前再出狠招,划出“十不得”底线,并要求各高校组织专项整治。

  针对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教育部日前再出狠招,划出“十不得”底线,并要求各高校组织专项整治。事实上,“唯论文”错不在论文本身,而在于前面加了一个“唯”字。破“唯论文”,关键是要破这个“唯”字。

  论文是科研结果的表述,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研究的水平,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项参考不无道理。而一旦加上“唯”字,就可能导致“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导致荣誉、收入、职称、项目等等都与论文挂钩;导致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术权力异化等乱象。

  不“唯论文”,就要求评判者改变一把尺子衡量一切的“懒政”思维,通过深入广泛的调研,拿出更科学、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多维切入、多元评价、分类评价,建立更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不“唯论文”,对科研人员而言,要超越的则是名利心,不跟风、不从众,甘于在基础科研领域开展长期研究,把冷板凳坐热;敢啃硬骨头、闯无人区,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更好地结合实际和社会发展所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