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存在不同的问题,同时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很多人说,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但是今天,劳动教育的场域正在转移。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首届中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以“共话劳动教育,共创美好未来”为题,多维度讨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之道。

  “劳动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神经本能发展的过程,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近日,于重庆市人民小学举办的首届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上,全国着名教育改革家、全国劳动模范魏书生的这句话,让全场两百多位校长和教师频频点头。那么,这种源自本能的快乐,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如何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中延续,如何使启蒙阶段的劳动为日后的习惯性劳动、技术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奠定基础?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首届中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以“共话劳动教育,共创美好未来”为题,多维度讨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之道。

  在劳动实践中进行价值引导

  “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教育时,我们发现,以前学校的劳动教育蕴含着宝贵的经验。”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在论坛上回忆起了劳动教育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影响,“我人生的第一个10块钱就是在学校劳动中挣的;学校每周一升起的国旗是我们用缝纫机做的;学校的树是我们一起挑粪来浇的。我感觉到学校的发展有我参与在其中,因为我们付出了心血。”

  一直以来,劳动教育是重庆市人民小学的传统。建校伊始,刘伯承元帅亲笔写下校训,“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育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从此,“爱劳动”在人民小学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直到今天,学校还保留着一块小农场,让城市的孩子通过实践牢记前辈的劳动传统。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存在不同的问题,同时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很多人说,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但是今天,劳动教育的场域正在转移。

  “因此,学校需要发挥主体责任。”杨浪浪说。

  如今,很多中小学校都承担起了劳动教育的责任,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社区体验宣传服务工作;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相结合构建知识体系;开发多种激励形式,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等等。

  峰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宁本涛对劳动有自己的看法,劳动是指人通过自身艰苦的体力、脑力劳动及情感付出,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劳动的目的不仅满足生存需要,更要满足情感、尊重和审美需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劳动需要平衡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种关系属性。在内容上,劳动教育是指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社会性公益性劳动、生活自理性劳动的教育。

  的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需要与学科融合、“五育并举”,需要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发觉劳动价值,发挥“育”的作用,需要从劳动实践延伸到知识构建、审美教育、创新创造、科学探究等方面。

  “在新时代,劳动不仅是生活需要,而且是审美需要、幸福需要、创造需要。劳动最终追求的是真善美。”宁本涛说。

  打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夏庆友,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也是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委员会中国协调人。在科研之余,他还负责重庆市中小学家蚕饲养科普工作。他说,这是用科研成果支撑劳动新业态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养蚕是劳动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养蚕既是需要喂食、除沙、制作蚕盒的劳动教育,也是计算家蚕的食量、体长和生长曲线的数学教育,更是从桑蚕文化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文教育。此外,夏庆友团队还为中小学生定期科普国际生物学科的前沿突破,在他们心中埋下科学研究的种子。

  “新时代,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要树立大教育观。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束缚,改革的推进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教育评价中心主任周光礼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主要落点,是把教育引向立德树人。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是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栋梁之材。因此,劳动教育是一项重大工作,事关治国理政;是一项战略布局,事关强国富民;是一项伟大事业,事关立德树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表示,劳动教育有五个方面核心内容,即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其中,劳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劳动价值观,这是学生对世界、社会进行选择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国家重视劳动教育,全民推进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定要同向同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同向同力,学校内部师生和领导也要同向同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艳说,在大学劳动教育中,学术劳育起支撑作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则需要思想上的引领。

  未来,需要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各有侧重、循序渐进,与此同时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建立共同的劳动教育基地和平台。

  建立适用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新时代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评价。”在圆桌论坛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白雪峰说。这一观点引发了全场的议论:劳动教育如何评价?劳动教育能不能以分数评价,转化到中高考成绩中?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才不会让劳动教育“变味儿”?

  “如果评价,劳动教育很容易摇摆;如果不评价,劳动教育又很容易被虚化。如果劳动教育评价操作不当、没有把握好度,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厌恶劳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中心主任李珂说,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建设是关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发的劳动素养评价系统在探索将评价数据化、可视化、大数据化,并自动生成劳动评价分析。

  “劳动教育发展需要一破一立,破‘唯分数’,立‘全面发展’。”周光礼说,任何培养过程都是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过程。成人的教育是向内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魄力、毅力、能力;成才的教育是向外的教育,是培养技能和知识的教育。

  对于如何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课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加强劳动技能和价值的情况考核等问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发了“基于行为记录大数据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了一套可以观察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学生发展和教师育人,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在综合评价系统上形成学生发展的大数据。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也正在探索建立劳动的清单制度,明确规定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帮助大中小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个性化地安排劳动实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廖辉在发言中表示,劳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爱好,为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拓空间。目标、内容、形式,有时需要让学生自己决定,既鼓励个体的自主性劳动,也鼓励合作性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当劳动成为习惯,当承担成为习惯,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向上生长。”魏书生说,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挑战的习惯,向习惯要质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