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天生不缺感恩之心,缺的是后天的培养。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关系互动中,感受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动,在耳濡目染中,让感恩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

  感恩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指出心理学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还要致力于推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潜能,最终获得幸福。感恩是积极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指的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激和欣赏。感恩被认为是最强的幸福“促进剂”,通过感恩练习,可以让我们发现身边的美好,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增进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提升主观幸福感。

  国外研究者曾对成年人开展感恩干预实验,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三种情境之中:感恩情境、烦恼情境和事件情境。“感恩情境”要求被试列出过去一周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五件事,“烦恼情境”和“事件情境”则要求被试分别列出感到烦恼或对自己有影响的五件事。被试每周练习一次,共练习十周。结果表明,感恩情境组在感恩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未来预期都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生理不适症状则显著低于后两组。

  感恩心理如何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认为,感恩的情感来自两个信息处理阶段。首先,要肯定自己生活中善或美好的东西;其次,认识到这种善至少部分来源于他人或外界的给予。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的时候,随之产生的感激之情就会在其中调节彼此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因感恩心理而产生的感激、满足、愉悦等积极情感,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让人“愉悦”的化学物质。同时,还会加速分泌催产素,催产素具有放松神经系统的作用,能缓解焦虑、紧张、沮丧等情绪,进一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感恩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关系互动

  感恩不仅可以改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儿童亦是如此。研究表明,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其睡眠情况、心理状态和整体发育水平,都比不感恩的同龄孩子更好,且较少出现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也很少参与斗殴等暴力行为。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他们常常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更不懂得关心和感恩别人。如何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

  高质量的爱:“让爱在亲子间自然地流动。”感恩教育即是一场爱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爱和尊重的氛围下长大,长大后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接受爱意和表达爱意的人。心理咨询师曾奇峰给自己女儿的信中曾说过,他永远不会跟孩子谈孝顺爸爸妈妈的事,因为他觉得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很好,父母老了孩子自然会对父母好,这是亲子之间自然而然爱的流动。

  有些父母,过分强调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将养育孩子夸大为天大的恩情,孩子需要以十倍百倍的付出来回报父母的爱,甚至牺牲自己的自由、尊严和选择的权利。要警惕这种高度控制的爱,它把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一种道德绑架,让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益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最终唯有忍耐和服从。

  比如,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发生分歧时,高质量的爱会这样表达: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这很正常。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并尊重孩子。我爱你,不是为了回报,不需要为了父母放弃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控制型的爱会这样表达:爱我就要服从我,“我对你这么好,你就不能听我一回吗?”爱我就要报答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感恩心态可以培养

  某学校在偌大的操场上开展“忏悔式”感恩教育曾引发网络热议,专家通过悲情的故事和煽情的言论,博取孩子们的眼泪,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都是自己造成的。这种感恩教育像一场悲情大戏,不仅走偏了,还会增加孩子内心的愧疚感和羞耻感。实际上,感恩的情感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关系互动,真正的感恩教育根本不需要声嘶力竭,是一场无声的教育。

  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感恩的能力需要后天学习,而父母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的家庭互动和人际关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懂得关心他人,对他人的付出及时表达感激和谢意。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放手让孩子去参与和承担。很多父母、长辈,看到孩子干活觉得心疼舍不得,喜欢大包大揽。实际上,孩子很乐意与父母并肩作战,父母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事务,为自己的事情承担起责任。孩子会感觉到被需要、被信任,更有自信,也更能体会和同理父母养育的不易,拥有感恩之心。

  感恩练习:“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由于进化的原因,人们对好事的思考能力都不如对坏事的分析能力,为了克服大脑这种天生的负面偏好,马丁·塞里格曼提出两个感恩练习,以提升对美好的事情的感知能力。第一,感恩日记。每晚睡前,花10分钟的时间写感恩日记,记录当天发生的值得感恩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琐事同样值得记录。记录事情的同时,写清楚“它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感恩拜访。想象一个曾给你带来积极改变且依然健在的人,给他写一封感谢信,并亲自递送给他。要求内容详细具体,明确回顾他为你曾经做过的事情,以及这件事如何影响和改变你的人生。写完信,打电话给这个人,告知他你想要拜访他,但是不要告诉他这次见面的目的。在他面前阅读信件,并注意自己和他的反应,念完后交流彼此的感受。以上两项练习,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坚持6个月,可以显著地改善身心状态。

  孩子们天生不缺感恩之心,缺的是后天的培养。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关系互动中,感受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动,在耳濡目染中,让感恩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

  (作者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