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顶层设计上谋划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和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作为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牵头部门,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科学制定好、认真落实好教育“十四五”规划,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在顶层设计上谋划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要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以全局观点、战略眼光、全球视野谋划“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在目标设计上对标高质量,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远景目标,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在发展理念上体现高质量,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在发展方式上转向高质量,完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率,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要在任务举措上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建议》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部署,明确落实举措,分类施策、系统推进。突出重点,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攻克难点,更好发挥各方积极性,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有效实践模式。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育增长点,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快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要在改革创新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和根本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有利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教育获得感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着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推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尊重依靠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要在资源配置上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形成法治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管理机制,持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全面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扩充优质教师资源,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深化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以新技术探索教育教学和治理新模式、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要在服务全局中彰显教育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有意义。要主动面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需要,优化区域、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纵深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以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东北地区为重点,加快构建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立足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充分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推动高校投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积极参与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来华留学工作质量,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刘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