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体育中考分值的逐步提升、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人们对体育的关注陡然升温。

  伴随着体育中考分值的逐步提升、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人们对体育的关注陡然升温。

  体育加码,一些家长慌了。在焦虑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校外培训机构,期望在中考测试中拿到满分或者相对高的分数。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到校外机构进行培训吗?体育锻炼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平衡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对分数的执着,体育教育是否又在延续应试教育的老路?带着读者的疑问和困惑,记者对专家、老师进行了采访。

  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一定是课内

  问:提高成绩,需要找培训机构吗?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体育学科首席专家):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一定是在课内。现在,国家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老师也会更努力地加强体育课的教育和教学。当然,这需要一套更科学更完整的体育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支撑,包括:以“体育走班制”为核心的“可选择性的专项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课内外身体锻炼内容体系与方法、学生公共安全和运动安全教育内容与方法、富有特色的校内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内容体系等。有了这些内容与方法的保障,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速度和柔韧等素质也会得到很好发展,他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目前,倡导开展“体育家庭作业”,是一个新的风向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将会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如果体育家庭作业能推动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同时引起家长对学生身体发展的关注,那么当然也会促进学生达标成绩提高,会有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而这些又反馈到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动力和积极性上。

  吴顺民(四川省绵竹中学初中部校长):之前,家长对中考体育也是有各种担忧。近年来,绵竹中学中考体育A等学生达到85%左右,优异的体育成绩让家长放心满意。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体育课内外体系化的训练。需要明确的是,体育课堂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得到体质锻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阵地。

  2015年,绵竹中学加入全国体育联盟后,学校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体育老师落实学校提出的“1+N”课改理念,把1260例“课课练”科学地引进课堂,根据学生中考体育检测标准,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体能。

  同时,学校开展“三操+社团+展示+竞训”的体系化课间训练,“特色跑操”等创新活动有机融入课间训练中。课间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学生文化成绩不断提高的同时体育成绩也逐年攀升。

  追求8-1>8,达到身心两健,内外兼修

  问:学习已经很紧张了,锻炼时间从哪里来?

  潘建芬(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教授):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一从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来。孩子只要保证在学校上体育课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如跑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就可以基本保证每天1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但锻炼的效果和强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师的安排设计和孩子自身的投入参与。二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中来。在不改变现有学科作业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每天或隔天有必须要参加的锻炼,孩子就能学会根据每天学习科目和留作业情况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要保持相对固定,孩子就能常态化。三从减轻课外班负担中来。如果孩子没有或仅有个别科目的课外班,就不存在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矛盾。对多数孩子来说,只要减少一个课外班,就有每周2次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四从家长的坚持中来。多数时候孩子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接送、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家长坚持不下去了,如果家长本身对体育自带热情,只要家长把孩子锻炼的时间安排出来,把陪孩子锻炼当成家庭里的头等大事,孩子就有了体育锻炼的可能。

  毛振明:我们所说的8-1>8,是说在8小时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里,拿出一个小时进行身体的锻炼,以让左脑得以充分的休息,让右脑开始兴奋并工作,促进大脑的合理使用和全面的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是指减轻左脑的负担,减轻由于文化课学习的负担。简单地说:左脑管的是文化课学习,而右脑管的是音体美,我们加强右脑的负荷,让左脑积极性地休息,可以达到身心两健,内外兼修的效果。

  因人而异,尊重个性化选择

  问:体育进入考试体系,是否走上应试教育之路?如何平衡兴趣与考试这之间的关系?

  毛振明:当初,体育进入中考时,有人称其为“以毒攻毒”,我觉得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大概意思是对的。体育中考会造成一定的体育应试现象,会带来一些强迫性,但其功效却是增强了体质,减缓了学业的负担,增加了户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两健”。因此,这个“毒”是一味好药,特效药,可以治初三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体质严重下降的这个“更大的毒”。

  我是当年全国体育中考试点的具体推动者之一。当年试点中考体育,与其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中考意义的解释时,我们经常说中考体育是一种“地位考试”,目的是让大家重视体育,重视学生体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都是有窗口期的,如柔韧度发展时机就是在5-12岁,力量、灵敏度发展时机在6-12岁,这时候不发展,学生的身体就耽误了。因此,必须加强体育锻炼。

  目前各地的中考体育内容都不尽一样,大约有120多种考试内容在实施,因此是在不断优化的探索阶段。关于强化体育和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加强过程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中考体育要达成的目标是,孩子们都能认真地学好运动技术,并将他们的学业成绩科学地呈现在体育考试里,促进体育教育培养“终身体育”的人,热爱体育并一生健康幸福的人。

  潘建芬:其实无论测试什么,都能以测代练、以测促练。体育测试出现学生没有兴趣、爱好丧失、痛恨体育等情况,多数与体育教师教得简单粗暴和学生对体育认知不足有关。

  体育测试如同其他学科考试,无论测什么、怎么测都有学生不喜欢。但如果体育测试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基础和运动能力做些个性化的选择,体育测试如同一场比赛中不同角色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体育测试能回归运动项目本色,就可以去功利化一些,学生就可以奔着自己真正喜欢、适合的那项运动去训练。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