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积极响应。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积极响应。第五轮学科评估坚持基本的运行模式和体系框架,又从评价理念、方式和体系上勇于探索和创新,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确保公正客观、全面科学,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导着新一轮的学科发展和改革方向。

  第五轮学科评估改革创新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是在破除“五唯”顽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理念的实践落地。总体上来看,第五轮学科评估有机融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实施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同时,紧紧抓住学科建设的内涵,着重反映学科建设的质量、重点和难点。既有俯瞰整片森林的大局观,又有审视一棵树木的细节感,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突出重点评价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一大特点,这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体现。

  一、全面评价学科建设,重点在于人才培养。

  第五轮学科评估沿用了前几轮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这些一级指标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从指标的内涵上看,囊括了大学各方面的职能。

  第五轮学科评估把人才培养质量列为第一个评价指标,这与前四轮有明显变化。从人才培养指标“排位”提升和下设指标数量大幅增加来看,第五轮学科评估真正把人才培养放到了首位,抓住了大学发展的“牛鼻子”,为高校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立了方向标、路线图。第五轮学科评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培养质量和毕业后发展质量等全链条的育人质量评价机制,并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结果及其教育增值作为评估的重点。

  二、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核心在于同行评价。

  第五轮学科评估为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满足社会对学科水平知情需求等方面提供服务,更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评价需求。第五轮学科评估通过构建“政府、高校、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群,形成多方主体有机协调、相互支撑的评价模式,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公信力。

  同行评价是评价学术、学科和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核心也在于充分发挥同行评价的优势。第五轮学科评估通过适度扩大专家数量、科学制定遴选规则、研制专家评价指南等措施努力提升同行评价质量。

  三、定量定性“融合评价”,主要在于定性评价。

  第五轮学科评估创新“融合评价”方法,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事实证据的专家评价方法,实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效融合。对国家三大奖等高质量且经过专家定性评价的指标直接进行定量评价,真正做到高质量的高数量。对一些省级成果,通过“融合评价”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五轮学科评估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既与如前所述的人才培养、同行评价增多有关,也与质量和贡献的扩展有关。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社会贡献、标志性学术成果等指标,或者是软性指标,或者是代表性案例,或者是难以量化评价的指标,采用基于客观数据和证据的定性评价是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这些定性评价的指标导向更加鲜明,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国家、区域所创造的价值和实际贡献。通过定性评价,深挖了质量内涵,扩展了评价维度,丰富了评价时空。第五轮学科评估既对学科的底蕴有评价,更是学科建设现状的反映,还有对未来发展的思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忠钦)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