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
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指出在未成年人对未来职业期待这一问题上,虽然教师仍是孩子们排在“好感度”第一位的职业,但明星、游戏玩家的排名已高于科学家、医生等,游戏玩家、网红已成为未成年人最为期待的职业。
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意外。在互联网时代,明星、网络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领域,既是社会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也契合了孩子的天性,它们受孩子欢迎,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所以,我们不应去排斥它,而应帮助孩子“恰当”地接受。
比如,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喜欢的娱乐明星,但到底喜欢明星什么——仅是他们光鲜的一面,还是背后的努力,这是家长可以引导的方向;除了娱乐明星,对于孩子可能较少接触的科学家等,家长和学校同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信息,帮助他们获得更多了解。孩子将明星、游戏玩家等职业排在了科学家、医生等前面,其实无关价值判断,更多是与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内容有关。因此,家长和学校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能够摆脱单一的网络文化影响,建立更多元化的信息吸收渠道。如通过书籍、电影、活动等让他们了解更多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有多大,实际考验着社会的科普水平。如果日常的科普能够让孩子感兴趣,让他们能够非常方便地感知科学的乐趣,自然不会过度陷入娱乐和游戏之中。换个角度看,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既然孩子对网络感兴趣,我们的科普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化的呈现方式来主动走近孩子。
互联网时代,科学家其实也有更多机会成为明星。这需要激励更多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积极发声,加入到科学推广和科普中来。像今年疫情期间,一些医学专家的行动和发言,就时常引发全网关注,这些其实都是吸引孩子注意力,让他们能够了解科学明星、走近科学的好素材。
所以,与其发愁如何将孩子从娱乐和网络中“拯救”出来,不如思考我们的科普能够向网络流行文化学习什么,又如何让科学主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