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关键,其自身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调研发现,边远地区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但信息接收与传输闭塞,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国家平均水平脱节。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关键,其自身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调研发现,边远地区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但信息接收与传输闭塞,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国家平均水平脱节。教师发展机会少、成本高,难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培训研修、科研学术等方面相对欠缺。分析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给予相关的路径支持,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边远地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师信息素养与硬件设备不匹配。研究发现,边远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完善,但教师信息素养较为欠缺。尤其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为浅薄。有的教师仅能使用基本的触屏、拖拽等功能,很难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基于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基于搜索引擎的文献学习等均是教师信息素养需要提升的主要内容。二是培训与教师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 。教师本身对于专业发展的期待是很高的,愿意付出额外的时间提升自己。但以目前学校所提供的专业发展活动来看,因名额限制,培训普及范围有限,机会相对偏少,形式内容也较为固定、单一。因此,建立合适的在线教学培训平台、到名校进行观摩考察、听名师讲课是一线教师的普遍需求。三是教师专业发展成本高,缺乏长效机制。由于边远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信息的接收、更新相对滞后,学校教师队伍编制受限,难以引进充足的优秀师资,尤其是学科师资存在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在质量上难与主城区学校比肩,学校高学历教职工较少,教师的专业阅读、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可以借助外部优质的师资与教育资源,但外界专家入校指导频次有限,能够外出的教师名额少,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这都极大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四是以低层次的教学为主,研究性成果相对薄弱。学校教师的教研活动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微教研”,也称“办公室教研”,具体包括编写导学案、集体备课、编排考题、外出培训教师经验分享等,在课题项目、论文发表等学术教研上缺乏科研成果。新时代不仅要求教师会授课,还要具备研究思维,成为专家型和研究型教师。但现实中许多教师不知如何申报、研究课题,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研究训练。学校为了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会给每个年级、科组分派课题任务和指标。为了评定职称、评选先进,教师往往选取一些表面化的课题,课题研究不规范,成果也不具有实用价值。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对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落实教师发展政策,建立教师队伍蓄水池。我国虽然出台了边远地区教师福利补贴的政策,但是在落地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整体工资并没有实现本质的提升。边远地区教师编制短缺,发展瓶颈受限,要建立边远地区教师培训经费最低保障线制度,切实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继续实施“国培计划”,落实“公费师范生”“西部支教”“银龄讲学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应届毕业生、退休名师到边疆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外部的优势辐射与内部自我成长相结合的可持续生长力。
其次,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形成持续性长效机制。要针对边远地区的教师和教育现状, 探讨适合边远地区教师培训的模式。现有条件下可采用“请进专家”与“送出骨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与评价制度,保证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真实全面提升,逐步建立起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从学校层面,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充分调研,了解教师培训需求和培训形式,学校领导积极发挥资源优势,购置信息资源、图书及各类软件,有针对性地联系专家、名师和优质学校,增加教师外出见习、交流实践的机会,给予教师相应的交通食宿补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软件与硬件保障。
再次,培训注重实效性与创新性,拓展专业发展通道。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受限,要充分研究和分析其专业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的培训模式,如云南省探索了“送教下乡”“网络研修”“转换脱产”“寻访名校”等乡村教师支持模式。由于信息素养是教师的普遍短板,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提升教师信息知识和操作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培训有机融合,实行理论学习、学术训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聚焦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切实提升研究能力。打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促进教师自主选学,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提升相衔接的“立交桥”。
最后,发挥高校辐射作用,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有学者提出“校际联网”的模式,即把优质高校的校园网向边远学校开放,构建两校间的信息平台,建立“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共享中心”,边远地区教师利用校际联网平台作为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边远地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坚持问题导向,依托名校的办学优势和名师优势构建名校对口帮扶、托管制度,采用项目式管理手段,科学监督与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建立健全边远地区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整合现有资源,逐步推进区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研修、教研、电教、高校、科研部门多位一体的有机整合。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