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落户高校名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33所重点高校的104个基地入选,这些基地不仅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纯自然科学领域。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落户高校名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33所重点高校的104个基地入选,这些基地不仅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纯自然科学领域,而且首次将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人文社科基础学科领域和基础医学纳入计划行列,这充分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更宽领域培养更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雄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此背景下,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联合中组部和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1.0),20所高校参与了该计划。计划实施以来,20所试点高校在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上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选拔优秀学生、配备一流教师、创新培养模式、营造学术氛围、改革教学管理、加强条件保障、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拔尖计划”学生大部分继续深造,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已表现出很好的学术潜质,在学术产出方面崭露头角。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和一些中国高科技企业碰到的科技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加快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紧迫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问题也再次成为社会焦点。同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被明确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中美贸易的摩擦和我国在关键核心科技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使我们再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大国的崛起,必须在基础学科领域牢牢把握发展自主权。基础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周期长、研究成果需要的周期长、创新难度更大、短期成效可能并不明显,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主动谋求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

  值得指出的是,与“拔尖计划”1.0相比,此次公布实施的“拔尖计划”2.0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学科专业覆盖范围更广,由纯理科扩展到大理科、大文科和大医科全覆盖;二是基地落户高校均是我国在特定学科领域科研实力最强、人才培养水平最高的重点建设高校,且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校为主。这揭示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将基础学科的涵盖范围由自然科学领域进一步扩展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一信号表明,当今国际竞争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而且是国家实力的综合竞争,而文化、思想、体制机制方面的竞争更加重要,这些均有赖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学科的长足发展。换言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培养自然科学中的“中国力量”和人文社科中的“中国学派”同样重要。二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有赖于“兼容并包”的科研环境和“自由卓越”的育人氛围。无数杰出人才培养的实践均表明,人才培养的“底座”越宽广深厚,越有可能成就更挺拔的高度。杰出人才的培养不在于“训练”,而在于“陶冶”。而“陶冶”就离不开自由宽松、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作为前提和基础。

  大道至简。秉持“在高原上建高峰”的理念,尊重和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在更宽领域培养更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无疑是此次“拔尖计划”2.0释放出的重要信号。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