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餐饮浪费现象在我国各地校园内不同程度存在。曾有调查显示,某地高校中,九成以上学生选择在校就餐,就餐学生中有86.7%的学生有剩菜、剩饭的行为,超过半数学生有将半瓶水丢弃的习惯。

  毋庸讳言,餐饮浪费现象在我国各地校园内不同程度存在。曾有调查显示,某地高校中,九成以上学生选择在校就餐,就餐学生中有86.7%的学生有剩菜、剩饭的行为,超过半数学生有将半瓶水丢弃的习惯。可见,高校餐饮浪费并不少见,必须采取措施有效遏制。

  反对浪费,从学校抓起,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宜早不宜迟。一定程度上说,让学生养成节俭美德,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责,还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为此,开学季上好“勤俭节约”这堂德育大课,确有必要。

  上好“勤俭节约”这堂德育大课,需要突破窠臼,创新方式方法。一直以来,一些学校习惯于简单说教,止步于挂挂标语、喊喊口号,这种不痛不痒的宣传套路难以触及学生的灵魂,不可能让他们积极响应。节俭教育怎样才能取得明显成效?可以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工厂车间,搬到有关食堂,让学生亲眼看看粮食是怎么收割的,听听农民是怎样对待粮食的。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辟出一块地方,让学生学会种植,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种粮不易,从而知道珍惜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诸如此类的诗词,如果只是停留于课本上或者试卷上,就无法释放出应有的深刻内涵。只有让学生品尝到“皆辛苦”,他们才更有感触。此外,还可以带孩子到贫困地区,体会贫困户生活的艰辛。应该说,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但仍有一些地方较为贫困,生活质量不高,让学生体验基层生活,也有助于他们把握节约的要义。

  上好“勤俭节约”这堂德育大课,需要多策并举,培育节约文化。节约文化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利用不同场合、找准合适机会,让孩子在节约氛围中成长,有助于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据报道,一些学校在不久前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号召全校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营造人人把节约当成“举手之劳”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习惯需要长期的引导,只要持之以恒,在各个重要节点上耳提面命,就会产生效果。

  节约文化既包括劝人节约,也包括对浪费行为施行惩戒机制。有的学校规定,发现学生浪费次数多、较为严重,在进行批评教育的基础上,还将要求该学生在餐厅做志愿者、打扫食堂卫生,这种惩戒是必要的。此外,节约文化还包括监督机制,比如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提醒,争做勤俭节约的人。

  上好“勤俭节约”这堂德育大课,还需要家长配合,老师以身作则。学校再苦心孤诣地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如果家长不配合,学生家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场,势必消解学校的努力,乃至冲击学生来之不易的正确消费观。故此,家长要做好表率,身教重于言教,除了督促孩子节约,更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老师同样需要以身作则,对浪费现象及时制止的同时,自身不出现浪费行为。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尽管生活优裕了,但这是父母的辛劳所得,孩子不能糟蹋。再比如,教育学生有深刻全面的消费理念,不能让学生持有“我刷我的卡谁也管不了,我浪费我的钱与你何干”的错误观念。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公共的,谁都没有权浪费。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中,学校不是旁观者。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引导,精准管理,找到最恰当的时机,把勤俭节约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口,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就能事半功倍,实现“以俭养德”“以勤育人”的目标。

  老祖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上好“勤俭节约”这堂德育大课,积极意义会带来外溢效应,为全社会勤俭节约注入动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