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教育脱贫攻坚,在整个脱贫攻坚战略中起着奠基性、先导性作用。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资金保障是关键。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教育脱贫攻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稳定投入、优化结构,对于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为了全方位了解我国教育脱贫攻坚的实施效果,长江教育研究院和华中师范大学对中西部6省份1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调查发现,我国教育脱贫攻坚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资助“全覆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都不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涉及学生资助的政策20多项,已经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标志着国家助学体系已经完成城乡所有学段的全覆盖。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目前实施的学生资助政策“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近95%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育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常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

  第二,有效弥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国家自201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主要聚焦于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调研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地区校舍建设竣工面积占规划建设总面积的比例达98.34%,设施设备采购完成比例达99.7%,分别比规划目标高出8.34和9.7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基本实现五年规划目标。

  第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多关注,农村学生营养明显增强。我们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农村留守儿童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9.8%,部分学校超过50%,单亲家庭学生也有不小的比例。这部分群体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例如,云南省大姚县将54名散居“失依儿童”纳入福利院集中供养,解决其生活、就学、就业等系列问题;对残疾儿童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就读特殊教育学校三种方式,充分保障其受教育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使连片特困地区和地方试点县农村学生的营养水平明显提高、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第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初步补齐了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实地调研发现,该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多渠道拓宽乡村教师来源,为乡村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差异化补助和教师周转房等措施使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职称评定和教师培训向乡村学校倾斜,拓宽了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渠道。积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鼓励支教送教,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乡村教师辛勤劳动得到了充分肯定。

  疫情对教育脱贫攻坚影响巨大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外出务工收入减少导致贫困边缘户存在陷入贫困的风险,其学龄子女有失学辍学的可能。根据部分贫困县建档立卡农户监测情况看,贫困户家庭外出务工的比例约为30%,外出务工工资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高达65%—90%。疫情使这部分家庭外出务工收入锐减,进而有陷入贫困的潜在风险,导致其学龄子女有失学辍学的可能。

  第二,已脱贫的贫困户返贫风险进一步加大,其学龄子女“上不了学”“上不好学”的潜在风险显著增加。据统计,在全国已脱贫的93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在边缘人口中,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这些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潜在贫困户有陷入贫困的可能。这些受疫情影响的潜在贫困户收入大幅减少,对子女教育投入意愿可能会降低。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就业问题最突出的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允许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较高的搜寻成本去寻找自己心仪的工作。他们要承受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极易对教育失去信心,进而又回归贫困,陷入“贫困—读书无用—受教育程度低—就业状况差—贫困”的恶性循环。

  第四,未摘帽贫困县教育扶贫压力骤然增加,难以按时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目前我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其中有10个县有新冠肺炎疫情,这些贫困县绝大多数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有名的财政穷县和转移支付县。然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费保障重点偏低,地方财政尽全力,承担了很大比例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这对于未脱帽贫困县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加上疫情的影响导致其财政收入锐减,无疑给按时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五,疫情给贫困地区师生及学校带来严重的影响,贫困地区师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疫后综合征。学生出现手机依赖、上网成瘾、视力下降、学习成绩退步的现象,教师出现课堂教学技能生疏等问题,贫困地区学校面临防疫任务大、运转愈加艰难等困境。

  有力措施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那么,如何有效消除疫情对教育脱贫攻坚的影响,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彻底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呢?

  首先,应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根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明确“两个增长,一个不低于”,即“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要求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两个增长,一个不低于”政策,认真履行教育责任,保证贫困地区教师工资、人均公用经费和学生补助逐步增长。同时,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生均成本、财政拨款、转移支付、奖励补助的标准及调整办法。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且未摘帽的贫困县,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倾斜力度,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或在疫后发行的地方债中划拨一部分,减轻这些贫困县疫后因财政收入锐减而形成的巨大的教育财政压力。

  其次,应优化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使用结构。要分轻重缓急、优先顺序排队,分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可以适当压缩,要具体化,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例如,应进一步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培养全科教师,发展幼小一体化模式,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坚决落实乡村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及时准确地识别出真正受疫情影响的已脱贫贫困户、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一个都不少”。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待遇问题,要将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人员部分;建立“以省为主”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分担机制,实现与本地公务员津补贴同幅度以及同标准增长,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实际收入和本地公务员实际收入大致相同。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倍增计划,确保更多优秀教师投身贫困地区乡村教育。并且,实行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创业计划,给予他们创业培训补贴、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提高就业竞争力。

  再其次,应改革教育融资方式。积极探索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PPP模式,建立“以奖促贷”和“政府贴息”等激励机制,规范、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投入;鼓励、规范和引导教育服务类私营企业等与政府合作,政府与企业互为补充,公办体制与民营机制有效贯通,形成合力,重点参与对贫困地区学前和社会教育领域的投入,共同打造符合时代特色的优质教育。

  最后,完善教育社会捐赠的法律规范。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教育经费来源机制。除了政府主要承担贫困地区教育成本以外,要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对教育进行捐赠,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私人投入。为此,要对有关捐赠税收减免的政策进行修订,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周洪宇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付卫东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