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9月中旬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许多科研单位最近已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不少科普达人也走进短视频平台,用有趣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

  为迎接9月中旬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许多科研单位最近已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不少科普达人也走进短视频平台,用有趣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教育专家认为,科普的目的就是培养兴趣、学习知识;部分商家承诺获得证书对升学有益,这种宣传有夸大事实的可能,也背离了科普的初心。

  对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助于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灯”——从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到尊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普教育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科学素质,也有助于丰盈他们的精神家园,帮助他们建构价值航向与精神坐标。科普不仅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发现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

  在一个盛行工具理性的时代里,方兴未艾的科普教育也被商业资本盯上了。一些课外培训机构主打模型制作、电脑动画、编程等科技类课程,甚至还堂而皇之地将考证、参赛、获奖等目标摆在台面上。这种赤裸裸的“利诱”,让科普教育走调、变味。当科普教育变得功利和短视,能否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立竿见影地进行利益变现。

  某些培训机构自说自话地将科普教育和升学竞争关联起来,无疑会触动一些家长关于学业焦虑的敏感神经。为了能够让孩子将来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家长千方百计地激励和鞭策孩子们去争夺筹码。部分课外培训机构深谙家长们的心理,什么课程能够让家长们心甘情愿掏钱,他们就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家长们在意什么,他们就提供相应的市场服务。至于有没有夸大其词、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他们并不关心。

  对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的初衷,不是指望人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旨在“唤醒”青少年原本具有的科学素质。通过科普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训练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这显然难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种以考证、参赛、获奖为目标的科普教育,只是徒有其表的“空壳子”,失去了科普教育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底色。

  让科普教育回归本位,不能指望课外培训机构的自律和自制,而是要规范各类比赛、对忽悠和蒙蔽消费者的虚假宣传进行规训和惩罚。只有给科普教育戴上“紧箍咒”,才能避免课外培训机构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只有让科普教育回归简单和纯粹,只有让科普教育更接地气,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才会有更多的“源头活水”。

  面对课外培训机构抛过来的“诱饵”,家长们需要一种成熟、理性的姿态,不能被商业资本“钓鱼”。面对商家的忽悠和蒙蔽,家长们既要多一颗平常心,也要多一些信息甄别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不要轻易上当受骗;一旦不小心撞进了骗子的怀里,就不仅要承受物质损失,还要承受科普教育功利化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前不久,知名企业家任正非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应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科普教育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当接受过良好科普教育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才会更有骨气、底气与硬气。

  教育活动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不能放任人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科普教育一旦功利化,就会揠苗助长,难免会得不偿失。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