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纠结,究竟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这时候,你需要搞清楚的一大原则问题,就是学校。
填报志愿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纠结,究竟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这时候,你需要搞清楚的一大原则问题,就是学校。
分数足够时 首选学校而非专业
面对层出不穷的就业歧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学校摆在第一位。一般来说,在你分数有优势,还有选择权的情况下,学校优先。
学校优先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什么并不决定你未来做什么,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就业市场,太看重初始学历了。
学校优先还有一个原因是,著名高校所提供的软环境是一般高校难以企及的,这包含视野、学习发展机会、周围同学与老师的影响等等。
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一本二本,只是招生流程中的概念,并非学校等级质量的严格概念,全国从来就没有一本二本的确定名单,每个省一本二本的名单也都不同,因此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也无法设立这个门槛。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也在二本招生,我们如何界定这个高校是一本还是二本?北大在北京招生时,其护理专业曾在二本招生,我们难道说北大是二本高校?因此,没有必要说这个学校是一本,就放弃自己心仪的专业。同时,伴随新高考的推行,录取上部分批次、一本二本的概念则彻底消亡了。
对于一般普通学校,我的鉴别建议是看历史。教育讲积淀,现在的2740所高校中,大概74%是大扩招的产物,历史不足20年或者刚刚20年;本科高校中,60%以上的高校历史也不足20年,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一个判断。还有就是学校过去的隶属关系,90年代末因为高校管理调整,大量部属高校或转交教育部,或下放地方政府,那些转入教育部的基本发展都比较顺利,下放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没落。这类学校其实都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学风校风总体都不错,值得选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校值得特别重视,他们的办学水平与质量远远高于很多双一流高校。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外合作办学性质的,比如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还有一类是近年以新的体制举办的学校,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等。这些学校有些历史并不长,但因为不同的体制、强大的资金投入、优秀的举办者,让这些学校迅速胜出,快速发展,值得期待。
最后要强调的是,学校优先的前提,是这个学校值得你放弃专业,对于绝大部分只能选择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的同学,还是以专业为重,主要原因是这个层面的多数学校之间区别比较小,没有必要因此放弃专业的考虑。
上大学也是见世面
需要考量的另一大原则问题是地域,即到哪里上学的问题。这个方面最经典的问题莫过于到西部上一个“双一流”高校,还是到北京上海上一个普通学校?
不少人认为到发达地方去读书很重要,我很赞同。
为什么要到大城市去读书?首先是见世面的问题。试想想,我们从一个小乡村到了省会城市,到了北京上海,我们对中国与世界的判断看法都会不同,对自己的认知、发展定位也会随之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非常有必要见见世面。
第二是发展机会的问题。在东部,在大城市,不仅发展机会多,而且竞争比较规范,这是很多落后的地方比较欠缺的。
第三,一般来说,对同一层次的高校而言,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也会高出一截。比如上海的高校,明显比其他地区的高校质量要高,这和上海的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原则意见,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发展定位,做出自己恰当的选择,并非都去发达地区。
在具体的城市选择上,北京、上海毫无疑问是第一层次,东部省会以及厦门、青岛等都是值得我们重点考虑的。有一些大区中心城市也值得特别考虑,如华中的武汉,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庆等。这些大区中心城市因为历史原因,高校云集,也往往是当地经济发展重镇,会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收益。
除了这些城市,有一个城市我特别推荐,这就是深圳。
从大学角度看,深圳目前没有特别突出的大学,但深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2017年,深圳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超过了北京、上海的总和。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大投入下,可以预计,深圳将会很快出现一批一流高校。推荐深圳,更主要的原因是发展机会。和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未来发展空间与想象空间更大,腾讯、华为、大疆等高科技企业在深圳密集崛起是有原因的,这座城市因为历史的原因,更有活力、更包容,将会给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更大发展机会。
(作者: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