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消息称,某高校研究机构的2020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与己无关,也从未授权其开展有关排行榜研究和发布活动,并提醒各地各高校不要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此类排行榜,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日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消息称,某高校研究机构的2020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与己无关,也从未授权其开展有关排行榜研究和发布活动,并提醒各地各高校不要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此类排行榜,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之前,不少高校已经在官网上宣传本校有多少教师入选“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还有媒体报道本省有多少学者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教育部发布的澄清消息来得很及时,不仅提醒学校不要盲目宣传,也揭露了某些排行机构以及高校急功近利的不雅“吃相”。

  把本来只是一个机构按自己选定的排行指标进行的民间排行,有意无意宣传为官方组织,以“官方背景”来提高排行榜的公信力,这是教育部提到的此类排行榜的共同“营销手段”。有的是发榜机构有意为之,这种“傍官方”做法很难长久,因为除了这个“卖点”外,排行榜缺乏独立性、专业性,不可能真有什么影响力。有的则是自媒体等介入炒作,把机构排名夸大为国家层面的官方排名,而机构也企图浑水摸鱼,乐见其成。还有的是高校、地方教育部门“自我贴金”,故意夸大宣传,将“榜上有名”作为学校办学、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的重大成就。

  对于此类排行榜,不应仅仅止于及时澄清,还应该追究发榜机构的侵权责任。如果是排行机构自己宣称为官方排名,有官方背景或受官方委托,要追究机构冒名虚假宣传的责任。同时,教育部还可收集引用、宣传此类排行榜的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具体案例,作为反面教材警示所有高校办学不得追逐排行榜,沽名钓誉。

  其实,这类排行榜,一直遭到舆论诟病,被质疑排行指标不科学,排名数据不客观真实以及存在利益交易等问题。然而,这类排行榜却颇有市场,而其客户不言自明,就是高校。不少高校宣称并不在意排行榜,但是,“总有一款排行榜会让高校(领导)动心”是排行行业的生意经。通常来说,只要在这一排行榜上的排名好看,高校就乐意引用并帮排名机构打广告,称其是最权威排行。具体到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那么多高校、学院、学科主动宣传,显然是把这作为展示的机会。排行机构也就看准了这一点,上榜高校、学者必定喜欢,并以高校宣传上榜情况,来证明排行榜得到“广泛认可”。但需要追问的是,这种排行究竟有什么价值?

  就笔者个人而言,并不反对民间机构研制排行榜。对高等学校的评价,要淡化行政评价,推进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而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就是对高等学校办学进行专业评价、社会评价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专业评价、社会评价,还是用功利的那一套,迎合功利的办学目标,那么,其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就十分有限。有价值的排行榜,首先必须保持独立性,高校的研究机构貌似独立,但并不独立,因为本校也是排行对象,例如有的高校研究机构搞的排行榜,就把本校的排名排得特别好看。其次要坚持专业性,要选择符合教育、学术发展规律的指标进行排行,不能用一些功利的强化数量、规模的指标。我国的大学排行榜,普遍存在重数量规模的问题,也刺激学校重数量不重质量。

  高校对待排行榜,应该有大学该有的样子,有学校基本的风骨,不能全想着只要有一个排行榜可以拿来宣传就行,毫不关心其出处和专业性。正如教育部所称,这是一种风不清气不正的学术生态。更直白地说,不过是一场虚假的宣传游戏。此风不可长。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