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工作单位延缓2020年上半年的校园招聘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求职路坎坷”的毕业生是否应当降低求职期待值、适时调整预期目标成为了高校学生热议的话题。

/></p><p>  因为与期待中的求职方向相匹配的工作岗位较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求职却没有结果,2020届毕业生赵一迪决定降低预期,调转方向,入职杭州的一家创业公司从事运营策划工作。尽管没有实现“最佳目标”,但赵一迪没有气馁。在她看来,选择过渡性工作是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自身职业规划为未来求职做好储备的“不二选择”,“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可以为了目标慢慢积累经验,朝理想前进”。</p><p>  对于今年研究生刚毕业的白亦阳而言,“过渡性工作”则是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在她看来,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所以没必要将就。”为了找到符合心意的工作,白亦阳选择等待。虽然求职路还充满了未知数,但这段日子她并未感到焦虑。相反,因为“宅家”的时间变多,她有了更多时间充实自己,“最近每天都会看书,觉得自己收获不少,把之前没读的书都补回来了。”白亦阳相信,待情况好转后,意向的工作单位便会陆续开展笔试和面试,自己也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p><p>  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工作单位延缓2020年上半年的校园招聘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求职路坎坷”的毕业生是否应当降低求职期待值、适时调整预期目标成为了高校学生热议的话题。</p><p>  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国8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33.98%的大学生表示“说不准”,还有6.75%的大学生拒绝接受过渡性工作。</p><p> <strong> 当就业成为一道“选择题”</strong></p><p>  受疫情影响,原定的考试未能如期举行,推迟的考试时间让本就因为考研失败而备受打击的杨丽感到焦虑。毕业典礼过后,杨丽一直待在家里。父母因为疫情的缘故多数时间在家。因为缺乏沟通,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让杨丽与其父母频繁发生口角。“我爸妈觉得早睡早起才能复习好,但我自己觉得晚上周围安静,心也能彻底沉下来,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所以一直习惯晚睡晚起。他们俩一致认为我起得那么晚,肯定是没有用功学习,和他们解释他们也不听。”于是,当下该为了心仪的目标继续等待、尝试,还是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过渡性工作”,成为杨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p><p>  考研失败之后,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毕业生杨丽一刻也不敢停歇,着手准备在编教师考试。“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考上教师编制,但教师岗位确实是我能力范围内所能接触到的最好的工作。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所以当初报考了师范类院校,并且在大学期间拿到了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杨丽坦言,如果最后自己没有顺利考取教师编制,会先选择一份工作进行过渡。“比如去做培训机构的老师,或者是其他的工作,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继续考。”对于现在的杨丽而言,尽早工作不仅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也能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在家啃老的日子真的很难熬啊。”</p><p>  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志文多年来专注于职业生涯发展等研究,面对“最难毕业季”,他鼓励毕业生在合适的情况下选择过渡性工作。郭志文指出,过渡性工作从学生需求角度看,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人能力、大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影响,求职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暂时寻找一个低于预期、理想专业方向不一致或与期待职业前景存在一定差距的工作。</p><p>  在郭志文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不少成功人士所从事的领域和其大学所学专业并非强相关,“而且比例不低”。他不建议大学生在求职初期将专业对口作为求职的唯一要素,“尤其是在当前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p><p> <strong> 选择“过渡”不代表选择“将就”</strong></p><p>  “下个月9号我就要正式拎包上岗,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人’了。”最近,新疆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王敏港在求职成功后发了一条别具意义的朋友圈,宣告自己身份的转变。</p><p>  去年8月至今,王敏港共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在多次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求职意向及标准,修改了数十版简历后,他终于等来了一份可喜的结果。回想过去的几个月,王敏港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自己的求职经历,“尽管大多数简历在投出后犹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不错的结果。”</p><p>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前三位因素是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和氛围,分别占87.98%、87.74%和77.40%。此外,工作内容占65.14%,工作强度和加班频率占56.25%。面对过渡性工作时,影响大学生的求职因素有所不同。对个人成长有帮助位列第一,占受访人数的60.82%,薪水竞争力占19.71%,工作内容占10.82%,工作氛围占7.93%。</p><p>  陈伟安最初设定求职目标时便考虑选择一份过渡性工作。“我觉得对应届毕业生而言,现有的工作能力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是‘不达标’。”相比薪资待遇、地理位置等因素,工作对个人成长、发展有帮助是他在求职过程中更为看重的因素。“最初的设想是寻找新能源方向或者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工作,感觉这些行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p><p>  除此之外,陈伟安对是否选择对口专业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不同,陈伟安喜欢尝试全新的领域,“现在每一个行业发展都很快,我觉得接触一些比较新颖的工作会更快适应今后工作的发展趋势”。所以,他的求职方向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p><p>  现今,陈伟安找到了一份“远远超出之前预想,并且能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的工作。他琢磨着抓紧空闲时间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掌握好职业技能,实现现阶段的积累。对他而言,这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一小步,未来还要追求更好的机遇。</p><p>  面对已经选择了过渡性工作的大学生,郭志文表示,真正走上过渡性工作岗位后要避免产生“临时性岗位便随意对待”的想法。“虽然是过渡性工作岗位或者临时性岗位,但思想不是临时的,不浪费每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不以事小而不为。”此外,大学生在选择过渡性工作时还要考虑是否与自己期待的求职方向吻合,“过渡性工作岗位目的在于积累职场经验。”</p><p> <strong> 用“坚持积累”与“合理调整”积极应对</strong></p><p>  早在去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夏欣智就顺利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第一次参加面试时,因为紧张和准备不足而被淘汰,焦虑的情绪让他意识到,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很重要,“如果自身能力达不到目标岗位要求,选择过渡性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就业技巧。”最近,面对身边诸多同学遇到“求职难”的问题,夏欣智觉得接受过渡性工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选择过渡性工作的前提是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只有符合个人职业规划,才能一步一步向目标工作靠近。”</p><p>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面对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40.8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原因在于自己没有掌握足够的求职技巧,31.97%将原因归于理想目标过高,23.56%认为是由于就业环境不乐观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此外,不良心态对大学生求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46.1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自信,20.91%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好高骛远的问题。另外,盲目从众、过度攀比也是影响大学生求职的不良情绪,分占受访人数的6.73%和2.88%。</p><p>  郭志文提醒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应格外注重适时调整心态。除了情绪的稳定,针对部分毕业生过于理想化的求职目标,他强调,“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应当要克服心态上存在的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能只想着做大事,要放平心态,从小事做起。”相比为了找到心仪的工作“死磕到底”,郭志文建议大学生尽早进入职场,“通过过渡性工作获得职场体验,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点,发现自己的职业优势,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培养职场所需的胜任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p><p>  “尽早进入职场,尽快掌握职场通用能力十分重要。”郭志文表示,大学生越早进入职场,就能越快掌握涵盖自我驱动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意识、情绪胜任能力、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7个维度的通用职业胜任力。“这种能力需要在职场中不断磨练、不断提升,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p><p>  “当然,拒绝接受过渡性工作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尝试。”就读于软件工程专业的王雨欣,因为“觉得传媒行业更具归属感”,便在求职时“一头扎进了”传媒领域的海洋。并没有选择过渡性工作的她在读书期间就为自己理想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平日里对诗词歌赋的兴趣远大于数理化知识,王雨欣从大学起便加入了记者团、选修了新闻学相关课程,还是一名活跃的B 站UP主。“入驻B站1000余天,视频播放总量超150万。”多元的媒体经验为她的“跨专业”求职之路保驾护航。最终,王雨欣成功入职一家报社,成为了一名新媒体编辑。“是不断的坚持与积累让我最终拿到了‘令人心动’的Offer。”</p>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