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系统安排,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阶段。贯彻《纲要》精神,高校应在以往基础上,全域统筹,加快推进系统化、集成化、协同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系统安排,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阶段。贯彻《纲要》精神,高校应在以往基础上,全域统筹,加快推进系统化、集成化、协同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协同发力夯实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体系、院系责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进。

  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系统修订教学大纲,整体做好课程设计。

  二是打造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支撑在“教材”。要以课程思政带动课程供给侧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推动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要立足课程思政,推动教材思政,凝练遴选课程教材的思政元素,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构建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

  三是建设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靠教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培养、强化日常教学课程思政训练、发挥名师课程思政引航作用、拓展校外课程思政教师资源。

  四是建立课程思政“院系责任体系”。院系是课程思政落实的中场发动机。要把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作为学校各二级院系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上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五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课程思政是新的改革方向,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加强引导。健全完善院系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科与教学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等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遴选推荐、表彰奖励中,突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激励,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机制。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定期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重点难点攻关,积极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立足实际推进资源的统筹与集成

  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内涵、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办学实际做好对思政资源的勘探、采掘、冶炼、加工,实践中要把握三个立足点、做到三个深融合。课程思政是传承和创新的统一,各高校要因校制宜,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一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课程思政也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引导学生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与爱学校、爱专业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二要立足人才培养特色。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更要尊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实际,挖掘历史资源,凸显育人导向,使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三要立足学生思想特点。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有的放矢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让所有课程建设回归育人本位,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一环,更要注重在“融”上发力,在“贯通”中求实效。与思政课程融合。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推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发挥思政课重要作用的同时,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与办学优势特色融合。深入推动课程思政与办学优势特色的相互融合,在强化优势中巩固优势,在彰显特色中汇聚特色,使课程思政更接地气、更具学校特色,实现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与专业知识融合。立足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和科学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有机融入育人的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优化机制贯通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的有机结合。

  一是上下要联动。实现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纵向延伸,校党委、院系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组织、推动教师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左右要贯通。实现部门、院系间的横向贯通,推动各部门共同支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其他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各院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叉,共建、共享、共惠教学平台。

  三是整体要协同。既要抓方案协同,也要抓落实协同,更要抓效果协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提高整体协同效应,增强课程育人实效。通过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动开展专项研究、培训、攻关等方式,全面系统推动实施。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