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正式发布设立公告,受到海内外各界关注。

  7月5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正式发布设立公告,受到海内外各界关注。

  那么,语合中心和不久前由27所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的背景是什么?二者有何关联并将分别履行哪些职能?新机构的成立会给孔子学院的发展带了哪些改变?记者就大家普遍关心的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及中外方专家。

  新挑战带来新机遇

  “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热情持续高涨,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中文学习需求与日俱增,这无疑对孔子学院等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提出了新挑战,但同时也为统筹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新机遇。”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客观阐释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

  自2004年创办第一家孔子学院至今的16年里,孔子学院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建设和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中文教育机构。截至目前,我国已与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了540所孔子学院、1154个孔子课堂,中文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伴随中文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大学设立中文院系专业,也希望中国派遣更多中文教师、提供更多中文教材,帮助各级各类学校成体系开设中文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资金来源和资源供给,越来越无法满足各国旺盛的中文教学需求。”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许多孔子学院的中外方院长、中文教育专家学者、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呼吁参照法语联盟基金会、希腊文化基金会、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做法,成立基金会运作孔子学院,并达成基本共识。

  “无论是提升教育质量、完善办学机制,还是考虑国际惯例,成立基金会都是一个最适合的方式。而且,这也是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孔子学院这一全球公益教育品牌已初步具备了民间化、市场化运作的良好基础,适时交付基金会运作,符合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灵山告诉记者。

  获悉孔子学院的改革举措后,首尔孔子学院理事长李充阳表示,将孔子学院转制到国际化、民间化、专业化基金会运行是顺应新时代需求的变革,将为孔子学院提供新的组织结构和模式,保障孔子学院继续拥有充足的资源,更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在全球的发展。

  新机构承担新使命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二者之间有何职能的分工和不同?孔子学院为什么由基金会来提供支持和服务?

  “基金会发起单位特别是中方高校,一直都是承办和运行孔子学院的主体,办学经验丰富,专业优势明显,人力资源充足,同时具有支持和服务孔子学院发展的良好意愿。”赵灵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会愿意承担支持和服务全球孔子学院的职能。”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教授外国学生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职能的大学,也是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中国大学之一,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刘利表示,“学校将发挥业务关联密切、办学经验丰富、专业特色明显等优势,尽最大努力回报孔子学院和社会各界,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记者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设立公告》中看到,语合中心“是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专业公益教育机构,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的平台”。

  新方式创造新起点

  基金会成立后对孔子学院的支持方式会有什么变化,是各国孔子学院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智利天主教大学和美国、加拿大多所孔子学院院长都表示支持转制,并希望与中方密切协调沟通后续工作。

  记者从基金会了解到,孔子学院品牌由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后,除支持和服务的机构改变外,还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性质的变化,基金会在民政部注册,属民间公益教育机构;二是模式的变化,基金会将从社会上筹集资金,也将依靠孔子学院的中外方教育机构发挥办学主体作用。

  “总体而言,基金会一定可以帮助海外孔院搭建更广泛的平台、汇聚更丰富的资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各海外孔院获得的发展空间只会更大,获得的资源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支持和服务还会更有力、更多元、更优化。”赵灵山明确表示,“基金会不会具体参与海外孔院的运行和管理,中外方合作机构需要发挥更多主体责任,基金会对孔院的支持更多体现在品牌塑造、标准指引、资源服务和生态营造上。”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深入发展的当下,语言教育在促进人文交流和深化国际理解方面的基础性、独特性作用愈发凸显。国际中文教育有足够的底气和强大的定力,迈向更加多元、更有内涵的新时代。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