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备,助力贫困学子圆求学成才梦,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改变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备,助力贫困学子圆求学成才梦,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改变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的教育扶贫惠民工程,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所有为在校学生提供的、与上学相关的直接资助和补助乃至费用减免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资助内涵更加丰富,资助能力不断提升,资助管理更加规范,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备,助力贫困学子圆求学成才梦,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改变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覆盖 全程帮扶

  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

  为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我国已形成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从学前至研究生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做到“应助尽助”,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入园问题。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予以资助。2019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幼儿914.41万人次,资助金额达到116.26亿元,其中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资金分别为25.67亿元和87.94亿元。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西部省份实施了免除保教费或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目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已分别达到97.51%、92%、90.69%和84.4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或接近发达地区水平,实现了赶超跨越式发展。

  义务教育免费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统一城乡“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县、边境县、革命老区县等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2019年,全国共有2025.7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费补助政策,各级财政共计投入资金202.84亿元;营养膳食补助投入资金290.28亿元,惠及学生4060.82万人。免费教育与营养改善计划相结合,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助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跟踪监测,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增长了1.9厘米和2.0厘米,平均体重增加了1.3千克和1.4千克,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得到缓解。2019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94%和102.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因贫辍学失学现象基本消除。

  高中阶段差异化的资助体系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和实现自食其力。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的政策。2019年,全国普通高中共投入资助资金185.01亿元,分别有457.26万名和191.40万名普通高中学生享受了国家助学金和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政策。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国家免学费、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资助金额305亿元,资助学生1592.86万人次,其中1.99万名学生享受了国家奖学金,296.32万名学生享受了国家助学金,1161.93万名学生享受了免学费政策。西藏和新疆全面实施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15年免费教育,民族地区实行“9+3”免费教育计划,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高等教育多元化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入学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申请获得路费补助和短期生活费补助。入学时,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有特殊需要或者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后,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确定合适的资助方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师范生公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及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等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2019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资金1316.8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和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分别达到657.52亿元和346.07亿元,分别占普通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9.93%和26.28%,充分保障了贫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为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阶段提供了有力支撑。

  惠及贫困地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招生、资助与就业一体化政策达到的扶贫脱贫效果尤为显著。自2016年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对深度贫困地区就读职业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西部地区省份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标准给予资助,东部地区省份按照不少于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用于学生的交通、住宿、课本教材、服装等方面费用。中职近3年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达到31.48万人,高职近5年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七类资助对象234.79万人,帮助他们依靠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脱贫。自2012年启动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8年间累计招生近6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15届的27.5万人增至2019届的50.9万人。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并对低保家庭毕业生、有特殊需要毕业生和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指导和援助,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打通了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

  始于资助 成于育人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之路

  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不断更新理念、拓展功能、丰富内涵、创新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极大彰显了学生资助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在资助理念上,实现了从“助困”向“育人”的转变。发展教育是摆脱贫困和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此要求教育供给要满足每一个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能就业(创业)”的新需求。资助工作的重点从经济资助转向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形成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在政策功能上,形成了普惠、助困、奖优和引导相结合的复合型体系结构。“普惠”以免学费为主,体现了公益性;“助困”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为主,体现了公平性;“奖优”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校内奖学金为主,体现了激励性;“引导”以基层就业国家资助、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为主,体现了倡导性。各项资助政策互为补充、共成体系,形成了功能多元的政策体系。

  在资助渠道上,建立政府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基础保障作用,各级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学生资助,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资助学,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进行勤工助学、顶岗实习和承担“三助”岗位,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资助经费筹措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性发展。

  在资助内涵上,构建起教育资助与营养改善、健康扶贫、就业帮扶有机结合的反贫困链条。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能就业,构建起政府、家庭和社会对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的全程关怀和全面保障机制。在提供直接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遍提高了农村地区儿童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水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服务、就业援助等服务,实现一人就业、幸福一家。

  在资助机制上,构建资助对象认定、资助标准确立、资金筹措发放、监督检查评估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对建档立卡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均按最高标准进行资助。在资助过程中,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实施隐性资助,努力保护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保护学生的尊严。同时,在全国建立起了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形成了由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机制,学生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巩固成果 持续用力

  持续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

  当前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减贫工作的重心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深入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上持续发力。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只有对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的营养和教育实行早期干预,才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为此,我们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推动地方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比例和资助标准,鼓励实施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和幼儿营养改善计划。继续落实和完善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向更广范围的农村和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展。

  深入推进精准资助。科学划定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建立教育、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动的贫困家庭学生识别机制,并做好相关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实现学生信息及时比对,精准定位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式及其标准,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和受助需求,对入学、就业和突发事件给予相应资助,完善分档差异化资助机制。高校倾斜性招生政策应着眼于精准人群定位,以学生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状况及所就读学校的教育质量等多维标准锁定受益对象,政策人群覆盖面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贫困地区扩展到所有地区,同时在入学后的学业修读、能力发展和毕业后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扶和支持,推动资助模式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业成就和就业质量。

  构建资助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将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学校资助育人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