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很穷,知识不只是把人才送出大山,也应该让知识在大山里沉淀,成为乡村的底色。这样,知识改变命运的正能量,才不会单薄无力,才是更深沉、更抚慰人心的温暖力量。

  近来媒体关于丽江乡村校长张桂梅的报道,真是泪洒互联网,老师哭着讲述山里女生考大学的艰难,让我们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在很多地方的沉重和不易,需要山一样的力量才能让命运跳出贫困大山。作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一个女老师要做肿瘤手术,张桂梅让她请假,她说:“能穿衣服,我就回来……”她说:“我的学生可以考到厦大、川大、武大!我们是用命换来的。”我救了一代人,只要她们过得比我好就足够了。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跳出贫穷,这是人们常说的话,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天理,可在很多地方并非如此,“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不仅需要有人去播撒,更需要有人用力去托起,有时甚至要用毕生的投入和生命的代价。张桂梅让人泪目的山村教育实践告诉人们,在这样的大山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很多时候是以“用命改变命运”的生命投入写成的,一个人一群人扎根在大山的命运,换来了一代人几代人命运的改变。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一个个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具体的知识分子——在知识是奢侈品的地方,其实是“教书的人”在改变人的命运。城市里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学习成了自然的事,从出生进入这个教育体系,就能享受到知识熏陶和阶层流动的命运。而在贫困的大山中不一样,起点是命运和知识的荒芜,很多时候一个老师就是一所学校,一个有知识的人就是一种教育和文化象征,这个人怎么样,知识就怎样,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就怎样,就像张桂梅对大山的意义。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有人首先得用命去拼。

  网民用数万点赞和留言向张桂梅致敬,有的说,何止是救了一代人,这是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您用您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架起了知识的桥梁。有的说,沧桑刻在她脸上,骄傲洋溢在她脸上,这才是老师啊。培养一个女娃,可以改变三代人,她们的未来是你一手托起的,教育界有这样的老师守护,民族才有希望。一个网民的留言获得了很多认同:我们也承认知识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世界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无能为力,可是知识可以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看到世界其实是多姿多彩的。

  期待张桂梅老师能看到这些温暖的留言,让坚守在大山中的她不感到单薄,而感受到有无数人站在她的身后。不是一两个生命在燃烧自己去改变山里娃的命运,而是很多束光在一起簇拥另外很多束光,聚合起一种交相辉映的光芒。每次看到这些用生命在投入的无私奉献者,充满敬意之外,都会有某种心疼、心堵和歉疚之感,觉得欠她们很多,害怕感动成为一种自私的悲情审美。千万不能只是眼睛一酸很快就背过身去,感动之后很快忘记。我们不能只是做一个站在这个“奉献故事”之外的感动者,不能一次次只是把这样的新闻当成励志和感动的故事,而应该跟张桂梅老师站到一起,一起分担,努力让“读书改变命运”不那么沉重,不需要用命去改变命运,用命运的牺牲去换取命运的改变。

  张桂梅老师在大山里的无私贡献,燃烧自己而点亮无数孩子的命运,让她们看到光,是顶天立地并震撼人心的正能量。这个正能量,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让张桂梅老师不孤单,才是不单薄而更让人温暖的正能量。相比艰难的坚守和张老师憔悴的面容,更想看到媒体报道后各方的参与,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当地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上的倾斜,更多志愿者的帮助。感动是一种易逝的情感能量,很容易在感动之余产生无力感,只有推动改变才能让无力者有力。正能量需要不断的滋养,才能变成凝聚人心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除了张老师的坚守,还想看到不断有后来者接过她的事业,让“教育改变命运”生生不息。她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贫困大山,走向很多名牌大学。相信这些已经改变命运的人当中,一定会有人选择回到这里,成为张老师王老师马老师,继续帮更多的人改变命运。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能量在命运改变者之间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才能成为一种更巨大的绵延力量。

  除了张老师的奉献,还想看到这座大山里人们观念和生活的变化。知识改变命运,改变的不只是读书人,还有她的家庭和她们生活的环境。读书跳出贫困,不只是获得了学历的人跳到了作为他者的城市成为家乡人羡慕的中产,留下一个凋零和空心的乡村,乡村本身也需要在“知识改变命运”中一起改变,成为美丽和富裕的乡村。大山很穷,知识不只是把人才送出大山,也应该让知识在大山里沉淀,成为乡村的底色。这样,知识改变命运的正能量,才不会单薄无力,才是更深沉、更抚慰人心的温暖力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