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才是正常生态。教育者应抱有初心。

  近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的一段话引发网友关注,她说:“山里的贫困女孩子愿意来读就行。我们不搞培优班,为每个学生负责。”

  张桂梅的话之所以引起大家关注,是因为她和她的办学实践击碎了所谓的“生源”神话。熟悉华坪县女子高中的人应该都知道,“培优班、抢生源”,向来与这所学校绝缘。自创办之日起,华坪县女子高中就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而且实施的是全免费教育。与此同时,华坪县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1645名学子从这里走进大学。仅2019年高考,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达到40.67%,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

  “生源”,是一所学校无法绕过去的词。对生源的态度,折射出两种教育态度:究竟是“选好学生”重要,还是“教好学生”重要?从部分学校的办学实践看,恐怕是把“选好学生”当作了办好教育的逻辑起点。“占坑班、培优班”,这些纷纷指向“掐尖”的名词,体现出部分办学者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如此一来,那些成绩优异的“好生源”,自然会成为学校哄抢的对象,种种乱象也由此而生。有人揶揄这种生源游戏“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高徒出名校”。

  在这样的价值引导下,办学者的心态令人玩味。今年某地出台限制抢生源的招生政策,竟使当地一所名校在官微上大发牢骚,引发网友强烈反感。没有好生源,名校就不能称之为名校了吗?名校赖以生存的,究竟是各类学霸,还是本身的教育水平?实践多次证明,把施教的重点前移放在筛选生源上,固然会成就个别学校的盛名,但这是以严重破坏教育生态的后果为代价的。它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置于一种不平等的无序竞争中,不仅会加剧高中教育的不公,而且会直接波及义务教育的公平,收割着家长的焦虑和钱包。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乱象的存在,偏于西南一隅的张桂梅和华坪县女子高中的办学实践,才显得弥足珍贵。大山女娃贫苦的命运震撼着张桂梅,她胸怀改变女娃一生的强烈责任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办出了这样一所女子高中。一批批大山女娃从此摆脱了早早嫁人、汗滴黄土的命运。她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考出了大山,更重要的是,女子高中的学习生涯重新塑造了她们,她们成长为可以参与社会竞争、可以自我学习、拥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从容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去。

  从张桂梅身上,我们看到一名教育者的初心。“选好学生”从来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教好学生”才是她的不懈追求。在很多教育家流传甚广的故事里,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每一名学生抱以的平等、爱与尊重。正是这种无差别的爱与教育,才成全了每一名学生,也成就了教育者自己。

  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才是正常生态。教育者应抱有初心。一些还沉醉在生源竞争中的办学者应该反思,教育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成全学生,把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作为评价目标,使每一名学生比过去变得更好。要摒弃生源优势的迷思,把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作为办学的重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政府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使学校和学生获得公平竞争的舞台。不再“掐尖”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良性竞争,引领教育走向更公平的未来,更快促进总体教育质量的提高,让所有的家长和学生成为受益者。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