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此次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创新明确了工作方向。《纲要》是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教学体系、课程分类、师资建设、政策激励、支持保障等具体部署,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工作方向。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各高校要按照《纲要》的具体部署,在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两方面下功夫。要“强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广大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要“促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育人资源平台的共享共用;要“重引领”,充分发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深研究”,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教学帮扶作用,设立各类相关研究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要“全促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切实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高校要紧抓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重点,找准“主战场”。《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战斗中,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都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战场。其中,专业教育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要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赢得课程思政建设的战斗,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课程,贴上课程思政地标签,也不是在专业课程中生硬地加入育人的内容,成为“两张皮”。课程思政建设,要紧抓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不同特点,确定各自的建设侧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专业教育课程建设中,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根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人效果。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要抓好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升级,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所有高校、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深入贯彻执行《纲要》的各项部署,共同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我们坚信,各高校一定能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