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有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展开专项治理,严加规范整治。如今,绝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已纳入监管之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基本完成整改。
近两年来,有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展开专项治理,严加规范整治。如今,绝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已纳入监管之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基本完成整改。
一场疫情,加速了校外培训机构业务向线上转移的进程。面对新形势,如何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进一步引导其规范办学,严防“线下减负、线上增负”卷土重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培训机构规范治理是“连续剧”
北京海淀黄庄,曾是培训机构扎堆的地方。最兴盛时,黄庄地铁站500米之内,至少有105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自2018年多部门开展联合治理专项行动以来,这里的很多违规培训机构被清理。
类似的情形发生在很多地方。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看来,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已初见成效。“梳理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政策导向,从把线下培训机构纳入规范有序轨道,到巩固治理成果、应对线上培训新情况,再到出台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对什么是超标超前内容有了刚性要求等。可以说,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政策一步一个脚印,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的。”葛道凯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可以“鸣金收兵”。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在调研中发现,疫情使人们对在线教育的认知程度大大增加,对其接受度在逐步提高,线上教育的用户活跃度也将大大提升。
“培训机构规范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部不断解决新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的‘连续剧’。”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说,“面对新问题、新趋势,有关部门必须时刻高度关注,及时出台政策,把治理推向深入。”
健全线上线下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
“培训机构授课内容超出规定范围,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这是教育问题;违反合同,用一般教师冒充名师,携预付款‘跑路’等,是市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说,“教育、工商等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执法、监管效率,促进培训机构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目前,已有多地就此建立治理体系。不久前,上海市发布新规,由教育部门牵头协调培训市场工作,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牵头实施培训市场综合执法,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别依职责对培训机构的各类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有效避免了“无人管”和“多头管”现象。
不过,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担心的是,目前对在线教育的监管难度依然较大。“联网经营服务的行业标准或政策性规定较为零星分散,相互之间规范不一。各部门职责不清,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既没有足够的管理力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吴碧霞建议,要积极推动在线教育立法,加强在线教育市场监管。建议由市场监管、教育、互联网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审查管理机构,包括开办资质、运营、服务质量、师资准入、内部管理、收费标准等各个方面,构建紧密衔接的监管制度体系。
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中小学生课后涌入培训机构,有的是因为在校内“吃不饱”或“跟不上”,有的是为了发展音体美特长……这实际上与教育供给有关。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可考虑从供给侧增加资源,使家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
疫情期间,各地统筹整合教学资源,搭建网络云课堂,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校长高琛建议,建设完善系统的数字化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校外学习资源。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燕苹则建议,各地可成立教师资源中心,鼓励刚退休的教师提供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课后服务,保证学校课后托管质量。
采访中,多名代表、委员表示,校外培训实际上指向的是基础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综合施策、系统推进。
培训机构治理是学生减负的突破口,而学生减负指向的则是基础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主委潘碧灵认为,关键要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新梳理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包括家长在内,全社会要一起努力,转变错误教育观念,扭转“唯分数”倾向,真正解决“一考定终身”问题,实现公平、科学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