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永不过时。但在现实生活中,鼓励劳动、赞美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学生真正理解并践行的并不多。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文件,意义重大。《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强化劳动光荣意识教育,强化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强化精准履职与协同配合,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充分发挥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
强化对学生进行劳动最光荣意识教育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永不过时。但在现实生活中,鼓励劳动、赞美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学生真正理解并践行的并不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化,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亟待家庭学校社会强化劳动光荣意识教育,让学生成长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乐趣,让“劳动最光荣”真正成为学生内化于心、付诸于行的人生信条。
家庭学校社会要把“劳动最光荣”意识作为常识开展常态化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习、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从小学阶段起就逐步树立劳动最光荣、有劳才有得的意识。在劳动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合作,强化对学生进行劳动最光荣意识教育。积极宣传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展现劳动者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自豪感、荣誉感,让劳动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理直气壮地赞美劳动创造世界。
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
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体力劳动,它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意见》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然而,从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现状看,尚不尽如人意,与《意见》对学生要形成劳动教育正确认知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家里,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劳动实践。因此,要密切家校联系,增强家长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家长对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将来走向社会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激发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引导方面的潜能,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和督促者。
在学校,它是培养学生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认知的极好的场所和主阵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大中小学要为劳动教育提供课程保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在社会上,要营造社会成员没有贵贱之分的氛围,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别,要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均要靠劳动去实现的共识。
综上所述,针对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存在的短板,家庭学校社会要携起手来,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情感,培养劳动精神,同时获得一定的生活和劳动本领的过程。加强从大中小学各学段到走向社会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光荣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劳动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形成行为认同。只有做到知行合一,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使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得以丰富和升华,价值认同方能更持久。
强化精准履职与协同配合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家庭学校社会须定位精准、各明其责、各司其职、久久为功,并强化协同配合,形成长效机制。
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常参加家务劳动为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打好基础,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家长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常规,在学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校内各部门、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构建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要立足于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五育”并举,建立健全学生劳动教育和素养评价机制,将劳动成果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为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作出示范,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把劳动教育理念贯穿到具体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物理、化学等实验学科教学中传授劳动技能;在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教学中灌输劳动价值;在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学中呈现劳动创造美。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加强必要的投入,开发和建设一批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场所,创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实现路径,强化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挥劳动教育的社会支持作用。
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与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劳动教育更具时代价值。通过把劳动教育贯穿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将得到全面加强。
(作者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