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式,这些改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学习表现。

  抗疫既检验了国家治理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国民素养。当下倡导的许多生活习惯,其实在学校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学过之后却没有效果,没能转化为行动力呢?这就是常说的:教师教了学生不一定就学会了。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深度学习就是其中一条重要路径。

  特殊时期学习更需要走向深度

  疫情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各种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供了各种机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学习生态的变化要求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在线学习成为常态。如果学生不能进行深度学习很容易跟不上后面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学习进程。另外,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这次疫情及其影响。

  其二,学习目标的变化要求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倡导,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都指向深度学习,而将教学目标仅仅聚焦于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形成素养的;目前疫情中充分暴露出来的国民素养问题也再一次提醒教育,应该将目标聚焦于素养目标。

  其三,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实施深度学习。居家学习,学生相对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自我调控、深度探究,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在线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解决学习不良表现的重要选择

  疫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式,这些改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学习表现。

  其一,不会学。居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家长的支持,但是家长支持水平层次不齐,很容易出现学生自己想学,但是家长没能力支持,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的状况。

  其二,不想学。疫情背景下一部分已经适应在校学习的学生,在家很难形成学习的氛围;同时大家都在关注疫情,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其三,功利性学习。与不会学、不想学的学生相比较,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高考而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实现“弯道超车”而开展聚焦于知识和技能的功利性学习。

  就上述三类不良学习表现而言,不会学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深度学习策略,不想学是因为学生没有深度迁移学习的经历,功利性学习则是因为学习目标的定位出现偏差所致。可见,深度学习不仅是疫情背景下应该关注的学习方式,还是能够有效解决疫情期间不良学习表现的重要选择。

  深度学习有三大教学要求

  推动疫情之下学生的深度学习,除了对以疫情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材料进行处理外,还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到位:

  其一,聚焦素养。素养具有情境性,能够连接真实生活与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感知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疫情之下,如果脱离学生素养谈学习,就看不到所学内容与疫情背景之间的联系,更加理解不了学习的意义,这会导致学生不想学或功利性学习。因此,聚焦素养目标是疫情背景下落实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之一。当然,在选择素养目标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卷入学习。

  其二,创设问题情境。这里的情境并不是直接将疫情中的故事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材料进行学生化的处理。其中,在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是一种有效方法,认知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审辩思维能力。认知冲突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在新旧学习内容的矛盾处创设认知冲突;在生活经验和学习概念之间创设认知冲突;在直觉和客观事实之间创设认知冲突。

  其三,改善评价方式。评价主要聚焦于收集“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度思考”的证据,收集“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证据;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家长或者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学习过程的观察,或者是口头提问、书面评语以及档案袋等形式;评价任务则应该聚焦于学生过程性的体验,评价任务可以是做手工、画画、做视频、演讲、讲故事等形式。

  如此,教师综合作为才能推动学生不断走向深度学习,获得新的成长。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