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新疆针对南疆四地州尤其是南疆22个深度贫困县(市)开展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专项行动,2016年至2018年3年间投入37.2亿元,补足南疆教育发展“短板”。
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小康新区小学,学生在上课。近年来,该县教育取得极大发展。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进入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三区三州”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区域,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场艰难的攻坚,但必须取得成功。
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2018年,教育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向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发起冲锋,明确以“三区三州”为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等予以倾斜,确保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总体目标。
自此一系列配套政策和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踵而至,“三区三州”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与国家脱贫攻坚规划相衔接、与地方脱贫攻坚举措相协调的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和行动计划,健全中央统筹、省(区)负总责、市(地、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从省到州县、再到学校和家庭的联动责任制,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调研表明,“三区三州”各地学校办学条件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改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快速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显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迈出重大步伐,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脱贫举措精准对接,带动贫困家庭就业脱贫致富,教育对口支援细致扎实,面向贫困地区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学生资助项目和覆盖面扩大,教育惠民、教育富民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如新疆针对南疆四地州尤其是南疆22个深度贫困县(市)开展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专项行动,2016年至2018年3年间投入37.2亿元,补足南疆教育发展“短板”。
在四川,2009年在藏区启动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2014年扩大到大小凉山彝区,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并尽力帮助实现就业。
脱贫攻坚期持续深入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范围覆盖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10年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0.73亿元用于“9+3”计划,累计招收藏区学生5万余人和大小凉山彝区学生近3万人,已有4.2万人顺利毕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8%,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打赢攻坚战仍有难题
尽管“三区三州”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服务脱贫目标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现代教育发展起步晚、短板多、欠账多,加快改革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区域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短板,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仍然较低,如云南怒江州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66.06%、90.63%、70.41%,尽管比2012年分别提升了40.11、25.63、26.11个百分点,但与国家和省内平均水平及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乡村教师队伍普遍较弱,数量、结构、质量和待遇问题并存。“三区三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在线问卷调查数据表明,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体育和美术教师。许多寄宿制学校由于没有生活管理员、卫生员等相应工勤人员编制支撑,只能让教师来兼职承担。
三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升。在西藏,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困难,招生难、就业难问题长期困扰着职业教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协调,2017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不包括内地西藏班高中在校生数和区内生源外就读高中在校生数)不足三成。
四是经费保障不足,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三区三州”财政均属于“吃饭型”财政,财政自给率较低,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青海海北州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银行贷款和企业垫资7.49亿元,占总投资的63%,州县财政还贷压力大,影响了对教育的持续投入。
在“三区三州”这些地广人稀、资源贫乏的偏远地区,发展教育成本高,保障教育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很大。
同时还应注意到,随着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和国家济困助学政策的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已不再是导致贫困地区学生失学辍学的主要因素,而更多的是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不足造成的。
下大力气补齐短板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019年,教育部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确定了374个控辍保学重点监测县,一县一案出台控辍保学工作方案。云南省形成了“宣传教育、责令整改、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或提起诉讼”的依法控辍四步法。四川凉山州建立公安户籍、教育学籍比对核查机制和县、乡、村、校“四本”台账,确保复学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允许农牧区中小学(教学点)、民族学校按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师编制。着力提升教师待遇,落实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高寒边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和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标准,在培训进修、职称评聘、评优提职等方面实行倾斜等。
发挥职业教育的突击作用。支持“三区三州”每个地级市(州)建设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在产业发展基础好、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州府所在地新增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全面落实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东西协作中职兜底行动,并把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订单培养”范围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延伸。
探索深度贫困地区加快教育发展新模式。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破解教育发展瓶颈。比如,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高原农牧区,发展“幼小一体化”学校即小学低段3年加学前3年的“3+3”或小学6年加学前3年的“6+3”办学模式。四川甘孜州农牧区“幼小一体化”精品学校已达200余所。
此外,面对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巨大资金需求,可充分利用信贷、债券、基金等多种融资工具,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在教育扶贫领域的合作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其之后的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