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告别就要星夜兼程,没说声再见就要投入高强度的工作……“武汉加油”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无数“逆行者”坚定的脚步。

  “亲爱的妈妈,您在那里都好吗?您那天去武汉,我没来得及送您,内心不好受。您不用担心,爷爷奶奶都挺好的,我也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请您放心。我们都盼望您平安,早点回到家里。也祝愿和您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们工作顺利,早日回家!”2月2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陈洪云收到了儿子寄来的一封信,而这天已经是她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三天。

  来不及告别就要星夜兼程,没说声再见就要投入高强度的工作……“武汉加油”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无数“逆行者”坚定的脚步。

  疫情就是命令。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打响以来,湖北省外众多的高校医务工作者凛然无畏地扛起白衣天使的职责,成为各地赴鄂医疗队的中坚力量。出发!他们接到命令就义无反顾,带着精湛的医术、体贴的温情“逆行”,吹响了战“疫”的响亮集结号。

  “精兵强将”,危急时刻显身手

  “来到武汉已经7天了,在这几天里,我们完成了从岗前培训、战前演练,到实地工作、改进流程等重要的工作任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赴武汉医疗队队员李全瑞说,“作为一名来武汉驰援的感染科专家,我给当地医生详细讲解了新冠肺炎的相关防治知识,规范患者诊治流程,指导当地医生开医嘱,完善病历模板,以及对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方案。在病房查房过程中,我发现病人除了身体上的疾病,还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恐惧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加心理疏导的干预措施。”

  记者了解到,在选拔援鄂医疗队队员时,各高校附属医院选拔出富有实战经验的精兵强将,希望他们在关键时刻担起救死扶伤大任。而他们在前线用精湛的医术,担当起了病人生命守护者的角色。

  一名危重症患者在不吸氧的条件下,脉氧只有70%,大家紧急处置,患者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一名疑似患者需要抽血确诊,由于防护服和手套影响身体活动和手指灵巧,长时间工作后护目镜内也满是雾气,队员罗赟在只能凭感觉进针的情况下一次进针成功,完成了首例采血操作;发现当地医院工作人员对传染病防控级别尚有欠缺,医疗队院感专家石月欣反复与当地医院讨论沟通改进防护措施,深入半污染区检查医护人员脱隔离衣程序是否规范,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医疗队队长、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顾怡明从早晨就开始为医疗队进入病房接收患者做各种准备,安排全队人员工作排班、统筹协调各方工作,与各级部门沟通医疗护理工作流程,而凌晨3点她又穿好防护服走进病房,开始了医疗救治任务……

  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赴鄂医疗队成员在武汉的一天。据了解,作为首都医疗队成员出征的12名天坛医院医护人员分别来自急诊、重症医学、呼吸、感染、院感等专业。出征前,全院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几乎都报了名,此次参加医疗队的人员全部是“优中选优”“百里挑一”,承担起危重症患者救治等任务。

  “袁磊凌晨4点下班,刚睡了一会儿就被我‘闹’起来。”石月欣不好意思地说,由于曾经在专科医院工作,队员袁磊有比较丰富的个人防护经验,一直在做医疗队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小教员”。由于近期武汉协和西院可能开辟新的病区,石月欣只能把熟睡中的袁磊叫醒,两人一起为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个人防护的培训。

  今年除夕,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的50岁生日。但这个生日对他而言不太寻常——这天,他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别中医专家组成员,赴武汉开展抗击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大年初一一早,王玉光就与专家组一同来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听取武汉中医药治疗的概况及该院整体治疗情况。随后,进入危重病的一个病区,会诊27例重症病例,并查看了两位经中医药治疗患者的病情。他表示,中医诊疗疾病需要“望、闻、问、切”,观察患者发病过程,收集相关信息,确定病因属性病机特点,辨证论治。

  “非常希望能和父母、妻女共度生日。但我是一名医生,正如自己的恩师所说,‘在瘟疫出现时,医生就应该是一名战士,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疫情的前线中去’。作为医者,我们责无旁贷,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王玉光说。

  体贴入微,一声安慰暖人心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赴鄂后的第一个班,就是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接诊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在厚重的防护服里,一个班一上就是6小时。第一个班结束,队员们有两点很一致的感受: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穿脱防护服上班;对于患者来说,情绪的安抚与对症治疗同等重要。

  “你走到患者的身边,能看到那眼神里充满了对疾病的恐慌和对活下来的渴望。”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郭军认为,除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对症给药,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心理安慰是医护人员做的更多的事情,并且和救治同等重要。“室内是空间紧促的病房,身边都是呼吸困难的病友,面前的医务人员穿得像‘太空人’,我们站在患者的角度,能理解他们几乎崩溃的心理。”郭军说。

  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郭军会和患者多说些话,给危重症的患者解释病情和给予治疗时说得尽可能详细些,给年轻的病人多输入信心。他对一位与其同龄的男患者说:“你40岁,我也40岁,咱们这个年龄是抵抗力比较强的,你已经发病15天了,差不多到极限了,要对自己有信心,症状会渐渐好转的。”而“相信科学,咱们能挺过去”是他对患者强调最多的话。

  “目前我们护理3组人,负责12病区,共有38位患者。因为是新开设的病区,每天都陆陆续续收治新患者,病区的工作比较烦琐,输液、发药、测血糖、测体温,处理患者随时出现的问题,发放饭菜、打水、帮患者上卫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成员蔡卫敏回顾一天的工作,“患者情绪还好,不过有个别人总是找些话题按呼叫器,我感觉他们太孤独了,想找人说说话。现在,我只能尽量多跟他们说话,鼓励他们战胜病毒。”

  你帮我援,身处前线不孤单

  这个春节,身在异乡的他们或许忙碌,但因为有来自战友、亲人、医院、国家的帮助、鼓励、支撑、后援,他们并不孤单。

  徐跃峤是此次宣武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副队长,作为第一批前往武汉一线的医疗队员,她的出征得到了爱人——宣武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刘志的大力支持。她说:“我的爱人就是抗击‘非典’的第一批队员,这次我报名参加,他非常支持。”

  来自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杨燕琳,发现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存在交接班困难,于是进一步将共享文件夹中电子版的交接班记录完善,并形成交接班制度保持下来,确保医护人员严谨高效地开展工作。

  “医疗队的成员非常团结,生活上互相照顾,防护上相互监督,穿隔离衣时都是两两一组,叮嘱对方防护严密,发现外露的地方及时补救。”顾怡明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推开污染区大门我们都是义无反顾,因为身后是队友坚毅而关爱的目光。”

  “我们团队很团结,大家互相都很照顾,‘家里’请放心。”2日下午,北京天坛医院赴武汉医疗队队员们通过网络视频,与千里之外的北京连线报平安。当天白天,恰好是医疗队员们值班的间隙,12位医疗队员能够同时在驻地出现。借这个机会,北京天坛医院值班的领导们通过网络视频与医疗队员们连线。

  “你们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不要麻痹大意。”“不用担心家里,我们会照顾好他们。”“怎么样,累不累,你们一定要相互配合好,一定保护好自己。”院领导、部门主任就像对远行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反复询问、叮嘱。

  “看到医院党委副书记和同志们蹲在地上给我们准备物资,忙得满头大汗,我真的好感动,医院就是我们强大的后盾。”陈洪云说,抵达武汉后,医疗队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战友们的相互鼓励,更是让她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每个人对未来的不可控因素都会充满恐惧,我很幸运,拥有着医院、同事、家人给予我的强大正能量。”

  “出发时,机舱门口那面迎风飘扬的党旗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直到现在,我还能感受到那份激动和自豪。到达武汉,身处陌生和紧张的环境,临时党支部书记和几位党员为大家忙前忙后。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共产党员,也特别想成为像她们一样的人。于是,我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到前线,我们不孤单,身后有国家、有医院,他们是我们强大的后盾!”蔡卫敏说。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