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曾有观点认为,治理教辅乱象,应该把选购教辅的权利交给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如果把教辅的选购权完全交给家长,那些粗制滥造的教辅会随着家长的理性选择而逐渐没有市场。

  凡此种种,都说明教辅市场仍需监管重拳。相关部门对教辅材料要实施价格监控,杜绝强行推行教辅行为;对与出版商达成“协议”,敢于吃“回扣”的教师、学校,应加大查处力度,使其不敢向学生伸手。

  近日在某媒体组织的中小学生减负讨论中,很多网友再次对教辅开炮,认为校外培训机构、教辅出版业、网络教育等相关产业刻意放大家长教育焦虑,是阻碍减负落到实处、使学生负担由课堂转向课外的重要因素。

  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教辅扮演的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教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套优秀的教辅,有助于学生梳理巩固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购买一些教辅材料,是家长和学生的刚需。但也正因为教辅需求量大,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使其成为图书市场的重要板块,众多商家拼力搏杀力图分一杯羹。利益驱动下,一些旁门左道的招数也屡见不鲜。在舆论场制造教育焦虑,诱导家长非理性投入;搞定学校和教师,让学生去特定书店购买指定图书……教辅也因此成为家长和学生的烦心事。

  早些年曾有观点认为,治理教辅乱象,应该把选购教辅的权利交给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如果把教辅的选购权完全交给家长,那些粗制滥造的教辅会随着家长的理性选择而逐渐没有市场。此类观点低估了商家的逐利能力和手段。对商家来说,教辅市场质量和渠道并重,某种情况下渠道的重要性甚于质量。为了争夺渠道,商家各显其能,与个别学校和教师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非新鲜事。这种操作手段,事实上剥夺了家长理性选择的权利。当全班同学都用同一套教辅,只有你家孩子用自己的,那么教师课堂上讲解时,孩子是听还是不听?更何况,家长并非教师,面对种类繁多的教辅品种,根本不具备分辨优劣的能力。

  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强调“中小学教辅材料的购买与使用实行自愿原则。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中小学校或学生订购教辅材料”,并再次明确了中小学教辅材料评议管理制度,对纳入各地中小学教辅材料评议公告目录中的教辅,进行了严格的流程、质量管理。比如,评议制度对教辅与教学的配合程度做了要求,一些简单迎合学生需求但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的图书,上不了评议目录。在价格方面,有出版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教辅评议在价格、用纸、印张等方面都做了考虑,所以一本非评议教辅的平均价格往往达到评议教辅的数倍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教辅评议制度,学生家长买书的负担还要翻倍。这些都说明,不论是从质量还是价格方面,教辅材料评议管理制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该管理办法同时也规定,“其他教辅材料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在市场购买”,这实际上为市场竞争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近年来,不乏一些没有进入评议目录的图书在市场上获得良好口碑和不错销量的案例。但也恰是由于市场竞争存在无序行为,导致教辅乱象难以根治。比如,有中学教师透露,印张相差无几的教辅资料,由省中小学教辅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定价相对便宜,但出版社设立的定价往往较高。

  凡此种种,都说明教辅市场仍需监管重拳。相关部门对教辅材料要实施价格监控,杜绝强行推行教辅行为;对与出版商达成“协议”,敢于吃“回扣”的教师、学校,应加大查处力度,使其不敢向学生伸手。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