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显著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也逐步提升,已经进入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

  编者按

  普通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显著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也逐步提升,已经进入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但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须通过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加以破解和应对。本版文章从特色高中建设的视角切入,解析了特色高中对普通高中学校整体改革和育人方式转型牵一发动全身的带动效应,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特色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变革

  当下特色高中建设热潮正高,不少地区推出了高中特色优质发展的政策文件,在上海,以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协同推进的特色高中研究与建设已近9年。特色高中建设,本质上是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变革探索,从学校内外来看,其着眼的问题有:

  第一,破局,即打破普通高中分层发展日益固化的格局。普通高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招生政策、学校自身发展情况以及校际差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学校之间逐渐产生层次差距,这些差距又因升学考试的捆绑而加剧,普通高中整体上日益形成分化分层的格局并且不断被固化。学校的类型分层、资源配置分层、招生分批分层,以至于学校潜在的发展机会和隐性资源也被分层。适度的分层在特定发展阶段原本可以激发学校之间你追我赶形成良性竞争局面,但是分层格局一旦固化,就会导致不同层级学校之间产生无形的隔阂,形成阻碍学校晋升的“玻璃天花板”。学校发展就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怠惰,另一种是蛮干,进而引发多种问题。所以,这种分层格局需要打破,需要找到撬动的支点。

  第二,破解同质发展问题。面对学生需求和家庭教育选择日益多样的趋势,高考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考核科目多元组合、录取方式多样化已经成为趋势。这要求高中教育必须转轨,从依据分数、分层培养的惯性中解脱出来,实现分层与分类结合。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学校办学,在目标上过度偏倚升学而弱化人的整体素养提升,片面追求升学知识技能的掌握,选择性遗落升学之外的关键素养培育;在育人素材上,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自主权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发挥,课程的差异度、多样化不够,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更好的满足;在方法手段上过度依赖教师讲授、学生识记、纸笔考试,追求在校内“一站式”速成,学习的广度、深度、丰富度缺失,纸上谈兵,知行联结不够;在管理运行上高度服务于应试升学,效率虽高,但只是朝着单一升学目标迈进,导致育人宗旨片面化、畸形化。因此,迫切需要学校能切实地从单一分数竞争的思路中解脱出来,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理想,反思并重构办学定位,开展特色办学,转变育人方式。

  第三,引导学校做好课程育人的大文章。比如,国家批准的上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包含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大类,每类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数,其中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为学校提供了一定自主权,用以满足学校自主特色发展、个性化育人的需要。虽然实际上每一所高中学校都有自主探索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一度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之一是拓展型课程空间全部被学科拓展挤满,自主有特色的校本拓展课程被边缘化乃至零存在(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拓展和自主拓展等类别),这样拓展型课程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学校急需提高用课程做好办学模式创新和育人方式转变的大文章的意识和能力。

  2、特色高中的内涵和定位是什么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高中教育“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的总目标,并将“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作为6个具体目标中的一个。特色高中是促成这一目标达成的主要抓手。那么,什么是特色高中?结合上海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四点需要明确:

  第一,差别化教育服务。高中学校能在办学思想、育人目标、课程结构、师资资源和平台等一个或者多个方面提供具有学校特点的教育服务。

  第二,兼顾不同需求的学生。特色高中学校要能够立足学生的基础素养的培育、满足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相关兴趣、支持少数学生的相关更高层次的需求。做不到三者兼顾,最多只能说学校办学有特色。

  第三,高度与比较优势。能在特色领域上体现出比同类学校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育人质量。比如法治素养培育的特色高中,学校在培养法治素养的课程、资源、手段上应较其他同类高中更丰富更高效,学校相关教师在法治领域教学教研上应建立地区高度和影响力,学生在法治素养相关的领域上要能展现出较其他学校学生的优势。

  第四,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变。万变归宗,上述三点都要立基于普通高中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上,立基于高质量的“五育并举”,特色高中始终是普通教育和特色教育有机融合的普通高中,而不是办成职业中专。

  在这样的内涵定位之下,特色高中无论规划还是建设,始终需要正面回答办学改革和育人方式转变的三个核心议题:

  第一,教育的底色和特色的关系处理的问题。底色是普通教育,是特色的基础,是本体;特色是重基础、有层次的专长教育,与底色有融有分。学校可以通过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结构与实施计划的科学设置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二,全体、部分和少数学生兼顾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是任何高中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特色高中也不例外。但是学生之于特色教育客观上会形成不同的群体。如体育特色高中,学生客观上会出现完成基本学习要求即止、可以完成拓展学习要求以及希望接受更高运动学习要求三类。如果过多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特色教育的总体高度和层次的丰富性可能会受影响;而片面着眼于部分乃至少数学生,特色教育的广度厚度则会受影响,自然也违背了特色高中是普通高中的先决属性。所以,每一类群体都应该被有效面对。

  第三,基础性、发展性和拔尖性需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会对特色教育产生不同的需求,一个学生对特色教育的需求可能会随着学习进程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学生对特色教育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差异的,总体而言,存在基础性、发展性和拔尖性需求。所以,学校的特色教育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并体现层次变化,从而做到应答基础需求、鼓励兴趣发展、支持拔尖提升。

  3、特色高中建设的关键是课程

  特色高中建设从办学改革的使命上来讲主要是用特色带动学校的系统改革,从转变高中育人方式的使命角度看,特色高中建设也是对育人方式的一种创新的实践。办学整体改革和育人方式创新的触点在课程。课程是办学基本循环中的核心一环,办学的基本循环是“确定办学理念—树立培养目标—开发建设课程—开展教学实践—实施管理评价”。各环节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课程是学校基本育人行为的蓝本,学习行为、教学行为、管理行为、师生交往行为主要都是以课程为蓝本发生的。课程既是特色高中建设的内容,也是手段。

  要把握这个触点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益,需要建构系统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要在准确定位课程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结构内容上科学完成“一图一表”,在这里,“图”是指富含特色的课程图谱,“表”是学校的课程表。

  富含特色的课程图谱从对象上必须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部分学生和面向少数学生相结合;从能级上必须能做到学生之于特色的基础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提高性需求的兼顾;因而,从类型上看应该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如上海一所创建航空航天文化教育特色的高中,构建了金字塔式的课程结构图,分三层,底层是基础型课程,有基础学科+航空航天教育,也有航空航天专题教育课程和文化浸润,这层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中层是拓展型课程空间,除了学科拓展外,主要是航空航天教育专业类拓展课程。这个层级瞄准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性需求;顶层是研究型课程,进一步聚焦少数学生,应答其拔尖性需求。三个层级的定位很清楚,第一层面向全体培养兴趣,第二层提供选择培养能力,第三层创新实践培养志向,这个就是图谱。

  当然光有图谱还不行,必须要有课程表,通过课程表的编制进一步明确特色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时、年级、教师、修习方式等,这是确保课程能真实转化成学生学习行为的显性标志。

  虽然特色课程建设的四大要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都是不可回避的,但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路径可能是多样的。从上海的大量案例来看,至少可以有两种选择:对于特色课程基础较厚实的学校来讲,达到特色高中要求,关键是对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再升级,自上而下完成;对于特色课程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从课程局部(如拓展型课程)进行植入,逐步拓展提升实现课程点线面体的结合,自下而上完成。总之,因校而异。

  4、特色高中建设离不开机制与共识

  特色高中建设要做到持久有力,离不开思想共识和机制配置。

  在思想认识层面,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已然形成趋势,但还是有一些疑虑乃至错误认识。

  比如认为“特色的单一性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存在矛盾”。一所学校的特色相对是单一的,如艺术、体育、外语等,但有人疑虑特色的单一性与学生需求多样性是否矛盾,与高中多样化是否矛盾?笔者以为,这样的疑虑并无必要。第一,学校从无特色到有特色,是一种进步,至少满足了学生在该特色领域的一些更高层级、更多样的需求;第二,特色高中内在要求之一,是面向全体、部分和少数学生的结合,人人有机会;第三,高中不是义务教育,高中招生本就有选择,学生选择了某一所有特色的高中,即意味着对该特色的认可;第四,多样化是群体概念,是地区高中生态的一种描绘,只有通过一所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发展起来,多样化才可以实现,没有学校的特色,就没有高中的多样化。

  再比如“先提高质量再搞特色”。毋庸多言,这里“质量”实际上就是高考升学率。这种观点既把质量的内涵窄化,同时也把质量与特色对立起来。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上海没有一所因为办特色教育而影响了所谓的“质量”,反之,学校因为特色办学获取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丰富,学校的精气神被再次提升。显然,特色和质量本质上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

  思想有共识就容易形成合力,但是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则需要机制。尤其是今天的特色高中建设,是从办学和育人整体改革的高度加以设计和推进的,必然在课程、资源、人员、机构等学与教的关键要素上产生新的变化和需求,有些甚至是连锁反应。如同济大学二附中围绕特色教育专门成立了一个跨学科教研组,因为传统的基于学科的教研组不能够满足特色课程的实施需要。所以,推动特色高中建设还要在治理机制上下功夫,丰富机制配置。如建立政策的杠杆机制,要有政策对区域特色高中建设的定位、方向、要点和策略予以明确。再如建立阶梯入门的开放递进机制。特色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个手段应该对每一所学校发挥作用,但是学校特色的基础毕竟不同,如何保护和发展相对薄弱学校的积极性,又如何让建设中的学校有明确的晋升阶梯?对此,需要建立类似阶梯式入门的开放递进机制。再如以校为本的多主体协同建设的机制。学校基于特色的系统改革,至少关涉行政、教科研、评估、社会资源机构四大类机构,形成合力才更有支撑力。再如围绕过程建立组合拳式的推进机制。特色高中建设是长期的,用阶段性评估引导长期的建设其实很难,急功近利则会导致特色建设流于形式,出现瞬间挂牌和翻牌现象。所以需围绕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设计必要的要求制度,如项目申报、分组交流、公开展示等,利用这些环节建立推进和竞争机制,不断推动学校持续探索。当然,还需要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让评估与建设保持分合有度的关系,研制评估指标时评估方与建设方合二为一,过程推进以建设方为主,结果评估由评估方独立进行。

  链接

  2011年,上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划要求,结合上海普通高中发展的实际情况,正式启动以项目引领的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通过“学校自主规划、区域推荐、项目滚动指导、分阶管理”的建设机制和“申报市级项目学校—实践建设—分组交流—举行全市展示—申请初评复评”建设行动框架,推动一批高中学校长期、持续地开展特色办学探索。上海还通过研究,开发了指向高中特色建设核心领域的观测点系统,形成了以评导建的驱动机制。到目前为止,上海全面完成了第一轮特色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产生了55所项目学校(占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总数1/5以上),其中有9所学校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第二轮特色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也即将公布。

  (作者:徐士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