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为教师减负从各方呼吁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决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为教师减负从各方呼吁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谋划,是党和国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支持教师、服务教师的关键之举,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的真切体现。政策的出台,关键在落实,核心在实效。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切实为教师减负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拿出实招硬招。

  为教师减负是从对教师提要求到给教师以支持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维转型。长期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思维路径是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以期待教师成为更好的教师,从而带来更优质的教育。但近年来,教师负担重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各类调查、统计、信息采集等交叉重复,严重影响一线教师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使教师工作呈现出疲于应付、连轴转的机械状态,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钻研业务、研究学生、自主反思。为此,需要转变思维路径,深刻认识为教师减负的极端重要性、极其必要性和极度紧迫性,下大力气、切切实实为教师减负,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保障教师履行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为教师减负是一次聚焦教师主责主业,回归教师职业本原的思想统一。当前,教师承担各种各样的非教育教学事务,从本质上来看是教师职业定位混乱、职责泛化、职责边界不清的外在体现。教师的“主阵地”是三尺讲台,但现实中各种应接不暇的迎检表格让教师无暇顾及“主阵地”。教师的主责主业不仅仅是上好每一节45分钟的课,关键在于如何上好这一节节课,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思考和调整。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师在细水长流地研究、积累和反思中积淀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让教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只有从法治、制度和政策上保障教师工作回归主责主业,才能更好地扭转教师职业“去专业化”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师职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的下降。

  为教师减负,首先必须明确教师职责的质的规定性,并依靠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予以落实。虽然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但这一法律规定的内涵、外延需要在现实和实践中用健全的制度和政策来落实和保障。同时,回归教师主责主业还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量的规定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特别是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任务布局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也在不断拓展和加强,如寄宿制学生管理、营养餐计划执行、留守儿童校外关爱等新任务不断产生,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量标准,为教师工作提供明确的量的规定性。

  为教师减负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各类负担产生的内在机理和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过滤掉”这些负担。《意见》明确提出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和统筹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四个方面的减负任务。显而易见,教师减负的目标和任务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在落实过程中,首先要透过这些负担深究其产生原因及形成机理。不难看出,这些负担有的来自教育外部、有的来自教育内部;有的来自政府部门,有的来自社区社会;有的源于体制机制问题,有的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似要减轻的负担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只有追根溯源,明确不同类型负担产生的具体根源才能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关要地”。切实为教师减轻不必要的额外负担,绝不是简简单单、轻而易举地将这些负担“拿走”,而是首先要对各个类型的负担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分步实施,逐步击中要害。各地首先需要集中多方力量、经过系统研究,提出明确的减负清单,对每条清单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产生根源和机理,从“根”上找到“病因”,综合施策,切实做到药到病除。

  为教师减负要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和分步推进的基本路径。《意见》中已经对教师负担的类型和表现给出了非常全面、具体的界定,教师负担体现在四个方面的10余项。为教师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部门内外,关乎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多个主体。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落实《意见》精神,切实为教师减负,首先要视角向外,严格规范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从源头上减少外部对学校和教师正常工作秩序的干扰,维护教育、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自身规律,切实理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对确有需要进校园的社会事务要从教育教学的需求、特点和规律出发,以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要求的方式来完成,切忌不顾教育特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一刀切。其次,要多方协同、形成共识,集中攻破普遍性的负担,如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多、要求过高以及各种报表重复性填写的突出负担,从优化教育管理和教师管理的体制机制撬动教师减负。

  为教师减负要充分借助 等新技术手段。为教师减负,需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快捷和高效的特征。既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为教师减轻各种不必要的、重复性的、机械性的信息统计、信息采集等工作负担,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对减负工作的监测、督查和促进。一是运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电子档案袋、学习分析技术、数字画像、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观察、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等多种工具和平台,开展对学校的全方面评价和督查,减少各种纸质材料的准备和要求,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二是建立健全四通八达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系统功能,优化系统设计,做到信息收集、提取、应用和分析的一键式功能,杜绝以痕迹管理和过程材料为重点的评价方式,注重突出过程、实效和实际的评价方式。三是通过大数据网络信息平台对教师负担进行定期监测,以便考察《意见》落实进展及其成效。如英国政府自2003年以来每三年开展一次教师工作负担状况定期监测,既进一步明确为教师减负工作的下一步安排,又能有效检验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以便根据监测结果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