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大化近视综合防控效果,需要找准近视真因对症下药。电子设备接触使用过多、体育和户外运动少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率高的真凶,而这背后又都有学业负担过重的影子。
近来,关于减负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前有《南京家长已疯》一文刷屏,后有浙江中小学生减负征求意见稿引争议。如何看待各地减负措施,如何应对减负大背景下的子女教育,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好不热闹。
针对喧嚣的减负话题,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进行了回应。相关负责人表示,“减负是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不能简单地通过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来减负”“合理的学业负担是必需的,学习不可能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这既是对减负立场、内容、方向的再次重申,也是对各种减负谬论、歪论的有力驳斥,是正本清源之论。
为什么要减负?着实是因为“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背景下的应试教育训练、机械刷题、超前超纲校外培训,把中小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由校外超前超纲培训制造的剧场效应,不仅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和社会教育成本,而且制造了教育焦虑,破坏了基础教育生态,损害了教育公平。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地把各种不合理的负担减下去,重塑教育生态。如此,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挤出空间。
但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教育发展水平、招生考试制度、社会心理、教育观念、就业形势等教育内外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减负遭遇了各种阻碍。要想顺利达成减负目标,不仅要系统施策,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优化就业制度,更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凝聚起“为什么减”“减什么”“怎么减”的社会共识,如此才能赢得广大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形成减负合力。
此次南京的减负政策之所以引发争议,固然有操作层面的偏差,也与一些自媒体的误导、家长的误解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既需要旗帜鲜明地表明坚持减负的态度,更要正本清源、澄清谬误:减负不是降低学业要求,更不是把学校的责任推给社会;减掉不合理的负担的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减负政策的科学性,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而正本清源,既需要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前期多做沟通交流工作,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及时回应争议,更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声,在众声喧哗中传递理性的声音,为教育改革营造更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推行减负需要正本清源、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在其他教育问题上,同样如此。近日,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6岁儿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分别为14.5%、36.0%、71.6%、81.0%),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过50%,近视率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虽然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明显加大了近视综合防控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但是近视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
如何最大化近视综合防控效果,需要找准近视真因对症下药。电子设备接触使用过多、体育和户外运动少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率高的真凶,而这背后又都有学业负担过重的影子。所以,从减负出发,确保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青少年锻炼时间,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无疑是防控近视的关键。反过来,近视防控效果也是减负成效的一个评判维度。
又如“智能头环”事件,之所以发生,也就缘于本末倒置。在几乎一致的反对批评声中,浙江金华某小学终于决定暂停这款用于监测学生注意力的“智能头环”。这种突破教育与科技伦理的做法,或将成为教育与科技融合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与互联网、 等新技术的融合越来越成为趋势,这个过程中同样要正本清源。须知,教育是本,技术要为教育服务,为教师教学管理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教育与技术融合之路上,迫切需要在此前提下制定好技术运用的伦理规范和底线要求。
教育改革发展难免有争论、争议,面对喧嚣的舆论,乃至于各种阻力,如何看,又该怎么办?首先一点是要正本清源。正本清源,归根结底,是要用是否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学习规律、身心成长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进行衡量。推行一项教育改革举措也好,应用一种新技术也罢,都应该坚持这一前提。正本清源方能对症下药、少走弯路,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见真章、出实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